寺古松楠老,岩虚塔庙开。
僧缘蚕麦去,官数荔支来。
石室无心骨,金铺称意苔。
若为刘道者,拽得鼻头回。
【注释】
万州下岩二首 其二:
寺:指寺院。万州下岩,在今重庆市万州区境内。
古松楠老:指寺院里的古松和楠木。
岩虚塔庙开:指岩石空阔,山中的塔和庙都打开了。
僧缘蚕麦去:指僧人因为养蚕割麦而去。
官数荔支来:指官员因为荔枝的丰收而前来。
石室无心骨:意思是说寺院里的石室空无一物。石室:指寺院中的石室。无心骨:意即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供人欣赏。
金铺称意苔:指寺庙里的金铺(摆放金银财宝的柜台)上布满了让人称心如意的青苔。称意:满意。
若为刘道者:指如果刘道长在这里,他一定会回来的。刘道者:这里指刘禹锡,唐代诗人。
拽得鼻头回:意为如果能把鼻子拽回来,就能把刘道长拉回来。拽:牵引,拖拽。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万州下岩景色的诗。全诗以“古”、“虚”、“无心”等词为线索,描绘了万州下岩的古朴、空阔及无人问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万州下岩的无限留恋。
第一句写万州下岩的古老与自然之美。“寺古”二字点明了万州下岩的历史悠久,是一处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松楠老”则形象地描绘了万州下岩中古松和楠木的生长状态,展现了它们岁月悠长、饱经风霜的特点。同时,这也暗示了万州下岩的自然之美,这里的松楠都是历经千年的古树,见证了万州下岩的沧桑变迁。
第二句写万州下岩的空旷与山中之景。“岩虚”二字揭示了万州下岩的岩石空洞,给人一种空旷之感。“塔庙开”则进一步描绘了万州下岩中的塔和庙都敞开了大门,迎接游人的探访。这一描述既体现了万州下岩的神秘莫测,又展现了其开放包容的一面。
第三句写万州下岩的宁静与远离尘嚣。“僧缘蚕麦去”一句,描绘了僧人为了养蚕割麦而远离万州下岩的情景。这反映了万州下岩的偏僻和寂静,以及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万州下岩是一个远离世俗纷扰、宁静祥和的地方。
第四句写万州下岩的繁荣与官府往来。“官数荔支来”一句,描绘了荔枝成熟时,官府为了采摘荔枝而纷纷前来万州下岩的情景。这既展示了万州下岩的繁华景象,又反映了万州下岩的文化底蕴和特色。
第五句写万州下岩的空寂与无人问津。“石室无心骨”一句,描绘了万州下岩中的石室空无一物,无人欣赏。这既体现了万州下岩的荒凉与冷清,又反映了人们对它的漠视与遗忘。
最后两句写万州下岩的吸引力与希望。“若为刘道者,拽得鼻头回”一句,表达了如果刘道长在这里,他一定会回来的愿望。这里的“拽得鼻头回”是一个比喻说法,意即如果能把鼻子拽回来,就能把刘道长拉回来。这不仅表现了万州下岩的吸引力,也反映了人们对它的渴望与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万州下岩景色的描绘,展示了它的古老、空旷、无人问津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和希望再次探访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