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道,南泉只眨得眼,庵内人不见庵外事。
赵州犹是担扳,秋毫不稳。
方丈前万仞深坑,但到牢关柱杖子。
天下横行,平如镜面,实如石师子。
借问是谁,泐潭道人,萍乡老子。

诗句解析

1 “平常心是道,南泉只眨得眼,庵内人不见庵外事。”

  • “平常心”指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净,不被外界干扰。
  • “南泉”指禅宗的南泉普愿和尚。他以“只眨得眼”形容自己对世事漠不关心的态度。
  • “庵内人不见庵外事”意味着修行者应该专注于内心的修为,不应被外界的杂事所影响。
  1. “赵州犹是担扳,秋毫不稳。”
  • “赵州”指的是宋代的赵州从谂和尚,他以“担扳”比喻自己的禅法,强调其简朴和直接。
  • “秋毫未动”形容其禅风之深,连最细微的动作也未曾动摇。
  1. “方丈前万仞深坑,但到牢关柱杖子。”
  • “方丈”指寺庙内的主殿,这里比喻禅宗修行者的困境和挑战。
  • “万仞深坑”象征着修行中的重重难关和考验。
  • “牢关柱杖子”意味着在困境中,需要坚定的决心和毅力来突破重围,就像柱下挂着的木槌,象征着支撑和力量。
  1. “天下横行,平如镜面,实如石师子。”
  • “天下横行”表示禅宗思想广泛传播并影响世界。
  • “平如镜面”比喻禅宗的教义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和接受。
  • “实如石师子”意味着禅宗的实践坚如磐石,不为外界所动摇。
  1. “借问是谁,泐潭道人,萍乡老子。”
  • “借问是谁”表示读者对这首诗的作者身份产生好奇。
  • “泐潭道人”指诗的作者或评论者可能是一位来自泐潭的佛教僧侣,具有深厚的佛学修养。
  • “萍乡老子”则可能暗示作者或评论者有道家的背景,两者结合体现了一种宗教与哲学的融合。

译文

平常心即是道,南泉只眨得眼,庵内人不见庵外事。
赵州犹是担扳,秋毫未动。
方丈前万仞深坑,但到牢关柱杖子。
天下横行,平如镜面,实如石师子。
借问是谁,泐潭道人,萍乡老子。

赏析

此诗通过对禅师的日常生活和修行环境的描绘,展现了禅宗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通过具体的意象和比喻,传达了禅宗的核心理念和精神风貌,即通过内心修炼达到与宇宙万物合一的境界。同时,诗中的问答环节也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引导人们深入理解禅宗的哲理和实践方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