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芽呈雀舌,北苑雨前春。
入贡先诸夏,分甘及近臣。
越瓯犹借渌,蒙顶敢争新。
鸿渐茶经在,区区不遇真。
【译文】
灵芽呈雀舌,北苑雨前春。
入贡先诸夏,分甘及近臣。
越瓯犹借渌,蒙顶敢争新。
鸿渐茶经在,区区不遇真。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中的第二首。全诗以“十咏”为题,描写了建溪北苑所产的茶叶。
首句“灵芽呈雀舌”,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北苑茶叶的形状。灵芽是指嫩芽,雀舌是指形状像舌头一样尖细,这是对北苑茶叶外观特征的形象比喻。
第二句“北苑雨前春”,则是从时间上来表现茶叶的品质和口感。这里的雨前指的是雨水来临之前的那个时节,春天则代表生机勃勃的季节,这两句共同构成了一个美好的意境,让人联想到北苑茶叶在雨前的春天里生长的情景。
第三句“入贡先诸夏”,则表达了北苑茶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入贡是古代的一种礼仪,表示将最好的物品献给帝王或贵族。这里说北苑茶叶在入贡时总是排在最前面,说明它受到皇家的青睐,具有极高的声誉。
第四句“分甘及近臣”,描绘了北苑茶叶在皇室内部享用的情况。分甘是指共享美味的食物或饮品,近臣则是指亲近的大臣或官员。这句话暗示了北苑茶叶不仅在皇家享有盛誉,而且在宫廷内部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推崇。
第五句“越瓯犹借渌,蒙顶敢争新”,则描述了越瓯和蒙顶茶的特点。越瓯是一种古老的茶具,而蒙顶茶则是峨眉山产的一种优质绿茶。这句诗通过比较两种茶叶的质地和口感,突出了蒙顶茶的品质之高,敢于与新茶竞争。
第六句“鸿渐茶经在”,提到了一位名叫鸿渐的人,他是宋代茶学家陆羽的弟子,对茶艺有着很高的造诣。这句诗意味着陆羽的《茶经》中提到了北苑茶叶的故事和品质,从而凸显了北苑茶叶在茶史上的重要地位。
最后一句“区区不遇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未得到赏识的感慨。这里的“区区”是谦虚的说法,表示自己虽然有才华,但并未被世人所了解。而“不遇真”则意味着自己未能遇到真正的赏识者。
整首诗通过对北苑茶叶的赞美和描述,展现了其卓越的品质和历史地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感慨和失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