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天位传禹王,禹之子启传太康。
仲康王相少康后,王宁王槐及王芒。
王泄不降王扃立,王廑孔甲何淫荒。
王皋之后有王发,桀放南巢夏始亡。
十七君馀四百岁,夏之天下遂为商。

历代诗 其二 夏

诗词原文

尧舜天位传禹王,
禹之子启传太康。
仲康王相少康后,
王杼王槐及王芒。
王泄不降王扃立,
王廑孔甲何淫荒。
王皋之后有王发,
桀放南巢夏始亡。

译文

在远古的时期,尧和舜将帝位传给了大禹,而大禹则将自己的子嗣启传给了太康。此后,仲康王、王相、少康等王依次传承,直到王杼、王槐、王芒为止。王泄没有投降,而是坚定地站在王扃一边,而王廑则沉迷于奢华的生活,导致国家陷入了混乱。王皋之后是王发,桀则将国家迁往南巢,最终导致夏朝灭亡。

注释

  • 尧舜天位传禹王:指尧舜将帝位传给大禹,大禹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得到巩固。
  • 禹之子启传太康:启是大禹的儿子,他继承了大禹的事业,并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太康。
  • 仲康王相少康后:仲康王是继大禹之后的王,少康则是他的后代,少康后来成为王相,继续维持国家的统治。
  • 王杼王槐及王芒:这里的“杼”和“槐”、“芒”可能是指同一家族的不同分支,他们都是王相,共同维护着国家的稳定。
  • 王泄不降王扃立:这里的“泄”可能是某个具体人物的名字,他没有向篡权的王扃屈服,而是选择了坚守自己的立场。
  • 王廑孔甲何淫荒:这里的“廑”和“孔甲”可能指的是同一帝王,他因为沉迷于奢侈的生活,导致了国家的混乱。
  • 王皋之后有王发:“皋”可能也是某个王的名字,王发是他在位期间的君主。
  • 桀放南巢夏始亡: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他因为昏庸无道,被推翻后逃至南方的巢穴,最终导致夏朝的灭亡。

赏析

《历代诗·其二·夏》是一首描绘夏朝历史的长篇叙事诗。它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展现了夏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诗中的叙述清晰有序,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杨简通过对各个历史事件的描写,不仅反映了夏朝的政治变迁,还表达了对历史兴衰更替的深刻思考。

全诗共分四节,每节都以一个历史事件为核心展开叙述,如“尧舜天位传禹王”、“禹之子启传太康”、“仲康王相少康后”等。这些事件的排列顺序与历史实际相符,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夏朝的发展脉络。

诗歌的开头部分通过简洁有力的叙述,直接引入了夏朝的历史背景。接着,作者通过详细描绘各代君王的事迹,展现了夏朝从建立到灭亡的过程。这种叙述方式使得诗歌内容既丰富又紧凑,既有宏观的历史视角,又有微观的细节描述。

诗歌在叙述中还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考,使整首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文学意义。例如,“王泄不降王扃立”这一句,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也表达了作者对忠诚与背叛的深刻认识。

《历代诗·其二·夏》是一首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叙事诗。它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展示了夏朝的历史风貌。这首诗不仅是研究夏朝历史的重要资料,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