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丰岂特菱莲芡,米价新来如许贱。
不孤后稷由已思,谁作颜回忍饥面。
清朝已拜富民侯,太史莫书循吏传。
我今何事不归田,豆饭芋魁甘得咽。
偶食鸡头有怀万元亨沈德远林子长横塘三主人 其二
年丰岂特菱莲芡,米价新来如许贱。
不孤后稷由已思,谁作颜回忍饥面。
清朝已拜富民侯,太史莫书循吏传。
我今何事不归田,豆饭芋魁甘得咽。
【注释】
①“偶食”句:偶然吃了鸡头就有所感怀,想起张万元亨、沈德远、林子长三人。
②“年丰”句:丰收的年景并不只是菱角、菱叶、芡实之类,而是稻谷、粟米也丰收了。这两句是说:丰收的年景并不只是菱角、菱叶、芡实之类,而是稻谷、粟米也丰收了。
③“不孤”句:不会让后稷(神农氏)自愧不如,也不会让颜回(颜渊)忍受饥饿而吃糠皮。这两句的意思是:我不会让后稷自愧不如,也不会让颜回忍受饥饿。
④“清朝”句:清朝时已经封他为富有人民的侯爷。这一句是说:清朝时已经封他为富有人民的侯爷。
⑤“太史”句:太史不能为他编撰《循吏传》。这一句是说:太史不能为他编撰《循吏传》。
⑥“我今”句:我现在有什么事不回家耕种田地呢?豆饭、芋魁都甘愿食用。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画上人物和景物作为题咏的对象。首句写画中的三个读书人:一个正在啃鸡头,一个正在品尝菱角,一个正在品尝菱叶,都是“偶食”;第二句点明他们吃的都不是一般的东西,而且又是“鸡头”,所以引起了作者的联想;第三句又点出他们吃的不是寻常之物,而是“万斛之粟”,这就把题目中的“鸡头”作了具体的解释。第四句进一步说明,这些读书人的“丰年”,与“后稷”比起来,毫不逊色;而“颜回”则更不在话下。这里所说的后稷、颜回,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第五句说:“清朝”已封他为“富民侯”,“太史”不能为他编撰《循吏传》。这是说:朝廷里已有人赏识他的政绩,把他列为“循吏”一类的模范了。第六句说:“我今何事不归乡里?”这是说:我有什么事不回到家乡去呢?最后两句说:即使是“豆饭”、“芋魁”,我也心甘情愿地吃下去,因为那是故乡的美食啊!这首诗是作者看到画中人物而想到自己的处境而写的。诗人在仕途上不得志,只好退居乡野,过着隐逸的生活。因此,这首诗充满了对故乡生活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