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出何山,涌涸兹有异。
湛然盈不泓,馀波下金地。
清甘本无滓,渴饮得真味。
端能发茶色,博亦资农利。
矧兹民俗安,湓溢尤可憙。
满酌复携归,良追曲肱意。
【注释】
圣泉:指庐山的温泉。源流出何山,涌涸兹有异。圣泉的水源出自哪个山脉?泉水涌出后,干涸了,它却显得不同寻常。
湛然盈不泓,馀波下金地。清澈明亮满溢而不深广,余波荡漾滋润着大地。
清甘本无滓,渴饮得真味。清凉甘甜原本没有杂质,口渴饮用能尝到真正的美味。
端能发茶色,博亦资农利。它能够使茶叶变黄,也有利于农业。
矧兹民俗安,湓溢尤可憙。何况这里的风俗安定,湓水泛滥更令人高兴。
满酌复携归,良追曲肱意。满满一杯酒再把它带走,正好符合《庄子》“曳尾涂中”的意思。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温泉之美。庐山为七十二名峰之一,东晋时期已有温泉,至唐代已开发利用。《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二载:“唐贞元十六年(790)四月,敕江西观察使李泌、刺史阳城等修治庐山温泉。”
庐山温泉位于香庐南麓,因泉水从香炉峰顶喷薄而下,经九龙泉而入大池,故称“九龙泉”。其水质极佳,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太平寰宇记》说:“山中多石,泉流其中,故以为名。”“九龙泉”之名即由此而来。据传说,李白曾游庐山,在香炉峰前见到九个大水池,因而得名。又因李白与白居易同登庐山,白居易有《庐山谣》一诗,李白则作五言律诗一首,题为《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后人将两首诗合编为一卷,名为《庐山瀑布》。
此诗开篇就提出一个悬念:“源流出何山?”接着以“涌涸兹有异”点明庐山的温泉与众不同,它既不是天上之水,又不是地下之水,而是山中的一股泉水。诗人对庐山温泉进行了描绘:“圣泉”的源头出自香炉峰之巅。庐山的温泉水从山巅流泻下来,经过九个水池注入一个大池子。这股泉水清澈见底、晶莹透明,仿佛没有一点杂质;但细细品尝一下,却能品味到其中的甘美滋味。
第二句“馀波下金地”,进一步描绘泉水奔流的情景。那股泉水在奔腾跳跃中溅起朵朵浪花,把地面都打湿了;但那股水势并没有因此而减弱,而是继续向山下奔流而去。这是多么神奇的景象啊!
第三句“清甘本无滓”,“清甘”是指泉水的味道清甜、纯正。“滓”字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掺杂”、“混杂”。诗人用这个字来表达他对庐山温泉水味道的赞美之情。他感叹道:“泉水之所以清甜、纯正,是因为其中根本没有杂质;如果口渴了去喝一口泉水,就能尝到其中的美味滋味。”
第四句“渴饮得真味”,进一步强调庐山温泉水的好处。诗人说:“口渴时去喝一口庐山的泉水,就能尝到其中的真味!”这里所说的“真味”是指泉水中蕴含的有益人体的元素,比如矿物质、微量元素等等。
第五句“端能发茶色”,是对泉水功效的一个具体运用。庐山的泉水中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以使人的头发变得乌黑亮丽。因此,庐山的泉水也可以用来煮茶,让茶更加香甜可口。
第六句“博亦资农利”,是说庐山的泉水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农民们使用庐山的泉水浇灌庄稼,庄稼生长得更快、更好;而且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呢!
第七句“矧兹民俗安”,是说这里的百姓生活安定、和谐。因为有了庐山温泉的滋养,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
第八句“湓溢尤可憙”,是说庐山的泉水泛滥的情况更是让人们感到高兴。这是因为庐山的泉水不断涌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第九句“满酌复携归”,是说诗人带着满满的一杯庐山泉水回去。他喝完这杯泉水之后,又把它带回家去。
第十句“良追曲肱意”,是说诗人喝完这杯泉水之后,想起了《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诗人觉得,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和智慧却是无限的;我们只能用有限的时间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我们应该做善良的事情而不是贪图名利;做坏事也不会受到惩罚。遵循自然的法则去做事情就可以了,这样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生命的美好、家庭的和睦和岁月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