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为滁上守,乘间务幽寻。
群从留山阿,美望穷前林。
良宴追佳赏,高亭旷遐临。
烟云无定姿,水石唯清音。
静见鱼鸟适,遥闻鸡犬深。
时节屡丰有,民里无欺侵。
岂独延众物,因兹托冲襟。
大笔每绝唱,芳樽宁孤斟。
别日念已长,来期讵能今。
安得凌风翰,相从殚岁阴。
【注释】
君为滁上守:你担任滁州刺史。滁州:今安徽省滁县,唐时属滁州都督府。丰乐亭:在州治南郊。
乘间务幽寻:利用空闲时间游览山野。
群从:指随侍左右的亲友。留山阿:留居在山的北面。山阿:山的北面。
美望穷前林:尽览前面的树林美景。
良宴追佳赏:举行盛大的宴饮,追求美好的欣赏。
高亭旷遐临:高高的亭子俯瞰遥远的景物。
烟云无定姿:烟雾和云彩没有固定的形状。
水石唯清音:只有清澈的水声和石头的声音相合。
静见鱼鸟适:静静观赏鱼儿游动和鸟儿飞翔。适:适应。
遥闻鸡犬深:远远地听到鸡鸣狗叫声音。深:深远。
时节屡丰有:季节变换时常有丰收。
民里无欺侵:民众之间没有欺诈欺凌的现象。
岂独延众物,因兹托冲襟:难道只有这些草木,借此寄托自己的志向和胸怀吗?
大笔每绝唱,芳樽宁孤斟:每次挥笔作诗,都是一篇绝妙的佳作;每次举起酒杯,也都不空自斟满。
别日念已长,来期讵能今:离别之日已经很长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讵:哪;岂能:哪能够。
安得凌风翰:怎么能得到像王羲之那样擅长书法的人的书信。凌风翰:比喻迅速。
相从殚岁阴:和你一同度过漫长的岁月。相从:互相交往。殚(dàn)岁月阴:一年又一年地度过。
【赏析】
此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以“寄题”为题,表明自己要写一首送给滁州知州的文章,而文章的题目就是这首诗。全诗四句为一层,共四层,第一、二句总写滁州刺史之职;第三、四句写与滁州官吏及百姓的接触;第五至八句抒发对滁州山水的赞美之情;后五句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
开头两句:“君为滁上守,乘间务幽寻。”意思是说,你作为滁州刺史,趁着闲暇的时候要去游览那些幽美的景色。“乘间”意为“趁机”,“幽寻”,即隐逸闲游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刺史大人你是个喜欢清闲游山玩水的人,所以会趁闲暇的时间去游览那些幽美的景色。这是对滁州刺史职务特点的一种概括性描述;既突出了他善于利用时间的特点,也暗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中间四句:“群从留山阿,美望穷前林。”意思是说,你带领着一群亲朋好友在山的北面流连忘返,前边的树林风景让人目不暇接。“群从”,即同僚、朋友等。“留山阿”,即流连在山的北面。“美望穷前林”,即把前面的树林风景看得一览无余。这四句的意思是说,你带着你的亲朋好友们流连在山的北面,欣赏前边的树林风景;那美丽的景色让人感到心旷神怡,目不暇接。
后面六句:“良宴追佳赏,高亭旷遐临。”“良宴”即盛大的宴会,“追佳赏”即追求美好的享受。“高亭”即高大的亭子,是滁州地方建筑中一种常见的类型。“旷遐临”,即开阔遥远地面对。这六句的意思是说,你们举行盛大的宴会,追求美好的享受;你们站在高高的亭子中,远眺那辽阔的远方。这几句是诗人对滁州刺史所做工作的评价,也是诗人自己对这次相聚的感受。
最后六句:“烟云无定姿,水石唯清音。”意思是说,烟雾和云彩没有固定的形状,只有那清澈的水声和石头的声音相互呼应。这两句是对滁州的山水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滁州山水的赞美之情。这两句中包含了诗人对滁州山水的无限赞美之情。“烟云”二字,写出了滁州山水的变幻莫测之美;“水石”二字,写出了滁州山水的明净之美;“唯”字则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景的珍爱之情。
最后四句:“静见鱼鸟适,遥闻鸡犬深。”意思是说,静静地观赏着水中的鱼和空中飞鸟的悠然自得,远远地听到了鸡鸣狗吠的声音。“适”、“深”都是形容词,用来形容鱼鸟和鸡狗的动作和状态;“适”、“深”二字,则表现了诗人对这种和谐自然之美的赞叹之情。这四句的意思是说,静静地观赏着水中的鱼和空中飞鸟的悠然自得,远远地听到了鸡鸣狗吠的声音。这两句是诗人对滁州百姓生活的美好祝愿。
最后一联:“时节屡丰有,民里无欺侵。”“时节”即时光。“屡丰有”即多次丰收有收成。“民里”即民间百姓。这四句的意思是说,一年四季都有丰富的收获,民间百姓之间没有欺诈欺凌的现象。这两句是诗人对滁州人民美好愿望的表达。这四句的意思是说,一年四季都有丰富的收获,民间百姓之间没有欺诈欺凌的现象。这两句是诗人对滁州人民美好愿望的表达。
全首诗四句为一意,四层意思,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化。全诗以“寄题”二字起头,点明自己要写的内容,然后逐层展开,层层深入,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全诗以“寄题”二字起头,点明自己要写的内容,然后逐层展开,层层深入,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