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才三二里,曳杖且徐行。
晴塔松梢见,风钟岭半鸣。
樵夫分道过,僧子就房迎。
竹有千竿立,尘无一点生。
过宝云寺访密师
寺才三二里,曳杖且徐行。
晴塔松梢见,风钟岭半鸣。
樵夫分道过,僧子就房迎。
竹有千竿立,尘无一点生。
【注释】
- 寺:寺庙
- 曳:拖拉,拖动
- 徐行:慢慢走
- 晴塔:晴朗的塔
- 松梢:松树的梢头
- 风钟:被风吹响的钟声
- 樵夫:砍柴人
- 分道:分开道路
- 僧子:僧人
- 竹有千竿立:竹有很多
- 尘无一点生:没有尘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相结合的诗歌。诗中通过描绘宝云寺周围的环境,以及作者在寺院中与人们交流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句“寺才三二里”,简洁地交代了宝云寺的位置,为后面的描写做了铺垫。接下来,“曳杖且徐行”形象地描绘了作者漫步于寺中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
“晴塔松梢见,风钟岭半鸣”两句,通过观察晴塔和风钟,展现了宝云寺的宁静之美。这里的“晴塔”和“风钟”都是宝云寺的象征,分别代表了寺庙的高耸和悠扬的声音。
“樵夫分道过,僧子就房迎”两句则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樵夫分道而过,僧人迎接,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最后两句“竹有千竿立,尘无一点生”更是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推向高潮。竹子高耸入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而尘土则无一丝痕迹,代表着清纯无暇的生活态度。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大自然的魅力,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