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衣犹户内,发兴已云端。
问路非生境,逢人若素欢。
行知近林邃,望觉远峰攒。
顾可资瞻眺,胡能恤髀髋。
【注释】
端峰:山名。在今安徽省泾县西北,因山顶耸立如屏而得名。《太平寰宇记》卷一七九引《图经》云:“其山高峻,四望皆见,故以名焉。”往还:往返。三首:指三首诗。其一:第一首。振衣犹户内,发兴已云端。问路非生境,逢人若素欢。行知近林邃,望觉远峰攒。顾可资瞻眺,胡能恤髀髋。
【赏析】
此为作者游历名胜古迹后所写组诗中的第三首,写自己游览名胜之后的感受和体会。前四句写登临名胜之感受;后四句写名胜对人的陶冶之功。
“振衣犹户内,发兴已云端。”诗人登上名胜,心旷神怡,意气风发,犹如身在云端。“振衣”,指振起衣服,形容心情舒畅的样子。“发兴”即发兴致、产生兴趣。“云端”指云彩之上,也比喻高远之处。《世说新语·言语》中说:“谢太傅(安)道:‘顾长康从君怀来。’”(晋朝谢安说,顾恺之是从我这儿来)。这里用来比喻自己从名胜的美景中得到启发而产生灵感。
“问路非生境,逢人若素欢。”诗人在名胜游览时,向人打听路径,遇到路人,都像平常一样亲切友好地打招呼。这两句是说自己虽身处名胜古迹,却并不感到陌生,因为这里的人和事都是那么亲切自然,与自己平日所见不同。
“行知近林邃,望觉远峰攒。”诗人漫步于林深树密之中,觉得四周静谧清幽,可以让人忘却尘嚣;远眺山峰,又觉得它们层层叠叠,连绵不断。这两句描绘出诗人置身名胜的宁静环境,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恬静之情。
“顾可资瞻眺,胡能恤髀髋。”诗人想到自己虽然身有残疾,但通过观赏名胜,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资”是资助的意思;“恤”意为忧虑、担忧。“髀髋”指大腿的关节部位,这里借指身体上的部位。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出尽管身体上有残疾,仍然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并以此安慰自己。
此诗表现了诗人对名胜古迹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在名胜古迹中得到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全诗意境开阔,风格清新,是一首咏叹名胜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