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尽催撑渡,风横促解桥。
传闻记常岁,伟观得今朝。
时有疏钟度,谁云隔岸遥。
明当绝溪去,应为好山招。
【注释】:
岸尽催撑渡:岸,江边。尽,极点。撑渡,撑船渡江。
风横促解桥:横,指风吹来的样子。促,催促的意思。解桥,解除缆绳的桥梁。
传闻记常岁:传闻,传说。记,记住。常岁,平常的时候。
伟观得今朝:伟,伟大。观,风景。得今朝,得到今天。
时有疏钟度:时,不时。疏,稀薄。钟,寺庙报时的乐器。度,经过,传遍。
谁云隔岸遥:谁,代词。云,说。隔岸遥,隔着江岸远。
明当绝溪去:明,明天。当,将要。绝溪去,渡过溪流而去。
应为好山招:应,应该。为,因为。好山,美丽的山。招,招引。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八月间从玉山出发,经过馀干、鄱阳城,追集途中所作得诗的第三首。此诗写诗人乘舟过河时所见景色的感受及所闻声音,抒发自己对美景的向往和留恋之情。全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景物的依恋之情。
首句“岸尽催撑渡”,点明时间地点——八月间,从玉山出发,经过馀干、鄱阳城,在江西境内。“岸”字,既指岸边,又指河岸,说明船已靠岸。“尽”字,表明距离已经很近了。“催”、“促”二字,写出诗人急于过江的情绪。
次句“风横促解桥”。写船行至半途,忽然一阵狂风袭来,吹断缆绳,迫使船夫急忙将船只驶近桥梁旁。这两句写舟行中遇急风的情景。“横”字写出风势之猛;“促”字表现出风力之大;“解”字暗示出风浪的凶猛。这些词语不仅使诗句形象生动,而且突出了作者当时处境的危险。
第三句“传闻记常岁”,承接上句“风横促解桥”,言听信传言,记得往年也有类似的事,但那都是平时的。“常岁”,平常的时候。这句承前启后,由眼前之景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和感叹。
第四句“伟观得今朝”。承上两句而来,诗人把眼前的壮美景色与往日的景象作了比较。“伟观”,指宏伟壮丽的景色。“得今朝”即得到今天的欣赏。诗人通过对比,更感到今天的美景难得,因而产生了珍惜和赞美的心情。
五至七句“时有疏钟度,谁云隔岸遥。”紧承四句“伟观得今朝”而来,写诗人听到远处传来的寺庙报时的钟声。“时有”二字表明钟声时时可闻,而“隔岸遥”则表明钟声远远传来,与诗人相隔甚远。这里运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钟声之悠扬、遥远,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美景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最后两句“明当绝溪去,应为好山招”,“明当”指明天就要离开此地,“应为”表示应该是这样的意思,“好山”指美丽的山。意思是说:我明天就要离开了,但美丽的景色一定会对我有所召唤。
此诗写诗人乘舟过河时所见景色的感受及所闻声音,抒写了自己对美景的向往和留恋之情。诗人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语言清新自然,风格质朴无华却韵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