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茅屋数株梅,三径频成为我开。
剩有游蜂能掠蕊,寂无饥雀下行苔。
长吟共惜频惊落,久坐何妨晚始回。
为语清风莫轻扫,明朝更欲杖藜来。
【注释】
元衡:唐代宗室,字次山。邢园,唐邢州刺史王播的花园。广声,邢州人名。习堂梅,即“梅花”。长句,五言诗。
【赏析】
《梅花》,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梅花自喻,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赞美之辞。
首联“间茅屋数株梅,三径频为我来开”,起笔点明时令,写梅花盛开。“一间茅屋”四字,点出了诗人居处简陋,而梅花却开得繁盛。“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一句,意指门前小路。“为我来开”,说明诗人与梅花之间有不解之缘。
颔联“剩有游蜂能掠蕊,寂无饥雀下行苔”紧承上联而来。“剩有”一词写出诗人在赏梅时所观察到的一种现象:“游蜂”虽小,也能“掠蕊”(即用口或翅膀触碰花瓣);“饥雀”虽小,却不敢“下行苔”。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含蓄蕴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梅花的傲骨清高,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颈联“长吟共惜频惊落,久坐何妨晚始回”,继续描写诗人在梅花盛开时的情景。“长吟”二字写出了诗人在欣赏梅花时的陶醉状态。他不仅吟咏着诗句,而且还在感叹着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久坐何妨晚始回”则写出了诗人在赏梅过程中的惬意心情。他并不着急离去,而是喜欢在梅花盛开时静静地坐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尾联“清风莫轻扫,明朝更欲杖藜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清风”二字写出了诗人在赏梅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他希望风儿能够轻轻地吹拂着梅花,不要随意地将它扫落。“明天”二字则表明诗人打算明天再去赏梅。“杖藜”是指拄着拐杖走路,这里用来表示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他准备拄着拐杖再次来到梅花盛开的地方,继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以梅花为喻,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这首诗也通过描绘诗人赏梅时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