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有赋敌相如,谁为君王诵子虚。
去岁别家今未返,有亲须养得安居。
附名愿见先友记,宣布曾传太史书。
清燕倘思询旧事,莫辞待诏久公车。
【注释】
次韵酬答陈席庆伯见贻二首 其二
问君有赋敌相如,谁为君王诵子虚。
去岁别家今未返,有亲须养得安居。
附名愿见先友记,宣布曾传太史书。
清燕倘思询旧事,莫辞待诏久公车。
译文
你若写赋能胜过司马相如,我愿为你诵读《子虚》和《上林》。
去年离开家乡至今未回,家里亲人需要赡养要安居。
附名希望能见到你以前的朋友的传记,让世人知道《太史书》。
如果清燕想听你讲过去的旧事,不要推辞长久地在公车上等待。赏析
这首七律是酬答陈席庆的,陈席庆是作者的好友,两人交情很深。陈席庆曾作《次韵酬答陈席庆》,作者作此诗以应和陈席庆的《次韵酬答陈席庆》(见《文苑英华》卷八百八十九)。
“问君有赋敌相如”,这是对朋友的夸赞。相如即司马相如,汉代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辞赋家。这里指友人的赋文与司马相如相比毫不逊色。司马相如是西汉辞赋家,其作品有赋16篇,散文5篇。他的文章辞藻华丽,气势充沛,结构宏大,描写生动,形象鲜明,风格雄浑壮丽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他的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等。《子虚赋》主要记述了楚王使子虚出访齐国,齐王又遣乌有先生随行,并派子虚往见宋玉的事。宋玉在赋中描绘了子虚从齐到楚所见到的山川景物,以及楚国宫廷的繁华奢侈,并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上林赋》则是描述汉武帝时期长安城周围上林苑中的景色。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的手法,把上林苑中各种景物写得十分瑰奇美丽。这两篇作品,都表现了汉赋的宏伟壮观、想象丰富、辞采华丽的特点,被誉为“赋之祖”。诗人认为友人的赋文能够与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相比拟,足见其才华横溢。
“谁为君王诵子虚”,意思是说君王何不听听我的《子虚赋》呢?《子虚赋》是战国时楚人宋玉写的一篇辞赋。这篇辞赋通过子虚和乌有先生的对话形式,借以描写楚王游于云梦泽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现实的不满。
“去岁别家今未返”,“去岁”指的是去年,“今未返”是指现在还没有回到家里。诗人去年离开家乡至今未归。这两句反映了当时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的状况以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有亲须养得安居”,意思是说我必须回去赡养亲人,让他们有一个安定的住处。“亲”指的是双亲,也泛指亲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关心和责任,同时也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附名愿见先友记”,意思是说我希望能看到你的先友的传记。诗人希望了解先友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宣示曾传太史书”,意思是说我要向世人宣示我曾传扬过的历史记录。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想要留下自己的历史记录的愿望,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历史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清燕倘思询旧事”,意思是说如果燕子还想着过去的事情,就请不要推辞一直待在公车上等待。这里的“清燕”指的是燕子,古人常以燕子自喻,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清燕倘思询旧事”的意思是说如果燕子还想着过去的事情,就请不要推辞一直待在公车上等待,因为那里有诗人留下的文字记录,可以供后人查阅和学习。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的赞美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同时,诗人也展现了自己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