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雨得晴晴亦佳,笋舆终日度咿哑。
蒙笼篁竹四三里,仿佛茅茨三五家。
邻舍相闻亦鸡犬,田畴随事有桑麻。
居夷何陋惭君子,不尔辞官学种畬。

【注释】

三月十七日:指农历三月初七。

檄(xì):古代皇帝征讨四方,用文书征调兵马,称为檄。

旬日:十天。反:返回。

州门:指州郡的城门。老竹:旧时地名。

鹅口:地名。在江西境内。

乾溪上:从干溪上溯上游。浦口:水入江之口名。

泛舟:乘船。

得:获得。

其五:第一首诗的序数。

既雨得晴:既雨后天晴了。

咿哑(yī yǎ):形容人声音低沉、嘶哑。

蒙笼:遮盖。篁竹:竹林。

四三里:约四百里。

仿佛:隐隐约约。茅茨(fǒu cí):草盖的房顶。三五家:两三家。

鸡犬相闻: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

田畴:农田。有桑麻:种植着桑树和麻。

居夷:居住在边远地方。何陋:为什么简陋呢?

惭君子:惭愧君子。不尔:不这样。辞官:辞去官职。学种畬(shá):向农民学习耕种的方法,即“农作”。

【赏析】

此诗为作者于乾道六年(1170)三月十七日因赈贷被召回任,途经婺源县老竹驿而作。全诗写景抒情兼而有之,情景交融,意境开阔,风格清新自然,是一首具有民歌风味的咏叹之作。

一、二句点明时间地点:“既雨得晴晴亦佳,笋舆终日度咿哑。”既下雨后又晴朗起来,天气也非常好;坐轿子一天走个不停,只能发出咿哑的声音。

三、四句描绘沿途景色:“蒙笼篁竹四三里,仿佛茅茨三五家。”竹林笼罩着四三里的路,隐隐约约看见两三家的茅草房。

五、六句描写所闻所见:“邻舍相闻亦鸡犬,田畴随事有桑麻。”“邻居相互传说鸡鸣狗叫的声音,田间地头随时可见桑树和麻。”

中间两联写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声音,都紧扣“行”字。诗人一路上看到的景物,都是与百姓密切相关的,如“蒙笼篁竹”、“田畴”,这些景象都表现了百姓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农村的自然景观和生活面貌。

最后两句抒发感慨:“居夷何陋惭君子,不尔辞官学种畬。”住在偏远地方不觉得简陋,惭愧的是那些做官的人,不这样做就辞去官职来学习耕种吧!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处境和做官的人们的优越条件,表达了对老百姓的深切关心和同情,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全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婺源县的乡村风貌和百姓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关心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民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