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云死别已吞声,此恨何年得遽平。
林响风声雨萧瑟,败人残梦欲残更。
【注释】七月十五夜一再梦故舒州使君侍御公宛如平生,且于其案间得若纸若缯者一沓皆公所书或印者翻之有如帜者三:或云苛政曰赃吏忘其一焉,问傍立者以何所用云。始朝议欲遣公为某使,故建此云觉而赋诗四绝其一
谁云死别已吞声,此恨何年得遽平?
林响风声雨萧瑟,败人残梦欲残更。(注: 《杜工部集》中“此恨”二字作“此恨何时平”。)
【赏析】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在唐肃宗上元元年(760),作者杜甫当时正在潭州。这一年的正月,杜甫由华州同官郎中贬为检校祠部员外郎。杜甫此时因遭贬谪,心情抑郁,对国家大事十分关心。他写了《三大礼赋》,痛陈时政弊端,并写下了这首《三大礼赋》。但不久,朝廷就罢免了杜甫的官职。《三大礼赋》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从不同角度揭露和抨击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罪恶,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四首,这是第一首,写梦中又见到舒州刺史李进。李进字侍御公,曾任宣歙池观察使,后贬为岳州司马、衡州司马、郴州司马等职,晚年在长沙任湖南观察使,死于任所。杜甫写这首诗时,正是他在长沙任湖南观察使,所以李进对他十分亲近。
第一句“谁云死别已吞声,此恨何年得遽平?”意思是说:谁说死了以后就没有哭声?这恨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平复呢?这里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伤痛之情。
第二句“林响风声雨萧瑟,败人残梦欲残更。”意思是说:树林里的响声,风声,雨声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到凄凉。人的残梦就像要被风雨吹灭一样,让人感到痛苦不堪。这里的“萧瑟”一词,既形容了风雨之声,也形容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
最后一句“此恨何时平”,意思是问:这份仇恨什么时候才能平息呢?这里的“平”字,既是对李进的一种祝福,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