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溪山姿,候趣农桑务。
自知盍归来,人叹推不去。
顺心岂故违,宿诺宁久负。
既已愧渊明,又应惭季路。
久不作诗诗思甚涸,春物日盛漫兴三章,用常德枣心笔书,本不工重复加弱,似亦与诗相称云 其三
注释:
- 久作:很久没有写。
- 诗思:诗歌中的思维。
- 涸:枯竭。
- 春物:春天的景物。
- 漫兴:即兴而作。
- 三章:指诗篇有三章。
- 枣心笔书:用枣木做笔芯的书。
- 本不工:原本并不工整。
- 重复加弱:重复和软弱。
- 推不去:推卸不掉。
- 顺心岂故违:顺应心意难道会故意违背。
- 宿诺:长期承诺。
- 季路:孔子的弟子,字路,名曾参。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春天回到家乡后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诗人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溪山之美,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首句“久不作诗诗思甚涸”,诗人感叹自己长时间没有写作,因此诗歌思维变得枯竭。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创作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无奈。
诗人描述了春天的到来,春物日盛,万物复苏,他感到非常高兴和振奋。然而,这种喜悦并没有转化为创作的动力,反而使他陷入了困惑和迷茫之中。
第三句“自知盍归来,人叹推不去”,诗人表达了自己回到家乡的想法。他认为自己的内心已经做好了回归的准备,但是人们却无法理解他的想法。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回归的渴望和对于他人的不解的无奈。
第四句“顺心岂故违,宿诺宁久负”,诗人表示自己顺应心意并不会故意违背,而且长期的承诺也不会轻易放弃。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坚定的决心和对生活的执着。
最后一联“既已愧渊明,又应惭季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陶渊明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这两句诗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创作的追求。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于回归、坚持和自我反思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