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来山为昏,雨罢山如洗。
秋风欻已高,长空澹如水。
其谁知此乐,胜处属幽子。
登临无所诣,溪楼成徙倚。
沙鸥意气逸,冲烟栖复起。
是身困羁束,沿戏直愧尔。
平生耽佳句,此癖殆至死。
得酒忽诗成,颓然自醒醉。

【注释】:

  1. 闰七月五日雨中记所见:诗题。闰七月,即农历七月。雨中,即雨天。记所见,即记述所见到的景色。
  2. 山为昏:山被雾气笼罩。为,动词,是;昏,名词作状语,笼罩。
  3. 洗:洗刷,清洗。
  4. 倏(shū)已高:忽然间,形容时间短暂。
  5. 澹(dàn)如水:淡而清澈。
  6. 胜处:美好的地方。
  7. 徙倚:徘徊不定的样子。
  8. 溪楼:指在溪流边的楼台。
  9. 嬉:嬉戏。
  10. 直愧尔:你却一点也不感到羞愧。
  11. 耽(dān):喜爱。佳句,美妙的诗句。
  12. 颓然自醒醉:颓然,失意的样子。自醒,自觉清醒。醉,醉酒。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一幅秋雨过后山色清丽、水流明澈、沙鸥自由飞翔的美景图。作者以清新的笔触勾勒出大自然的秀美与宁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一联“闰七月五日雨中记所见”,开篇点明时间、季节和天气状况,为下文写景做铺垫。“雨来山为昏”一句,描绘了雨后山峦被雾气笼罩的景象。山因雨而被笼罩,给人一种朦胧之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困惑。“雨罢山如洗”一句,则展现了雨过天晴后山峦清晰的景象。山经过雨水的洗礼,变得更加洁净明净,仿佛一尘不染。这一联通过描绘雨后山峦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欣赏之情。
    第二联“秋风欻已高,长空澹如水”,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气息与景色。秋风拂过,带来了凉爽的感觉,使得天空变得高远而空旷。长空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其谁知此乐,胜处属幽子”二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他深知自己的内心无法体会这种美景所带来的乐趣,只有那些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这里的“幽子”指的是诗人自己,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第三联“登临无所诣,溪楼成徙倚”,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登临高处时的感受与心境。站在高处向下望,四周的风景一览无余,但却无法找到真正的目标或意义。于是诗人便在溪楼中徘徊不定,心中充满了迷茫与失落。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困惑,也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第四联“沙鸥意气逸,冲烟栖复起”,描绘了沙鸥的自由自在与灵动活泼。它们在烟雾缭绕的环境中自由翱翔,时而栖身于岸边,时而腾空而起,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这两句诗通过对沙鸥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向往。沙鸥不受世俗束缚,能够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这与诗人内心的渴望不谋而合。同时,沙鸥的形象也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第五联“是身困羁束,沿戏直愧尔”,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处境的无奈与感慨。他觉得自己被困于世俗之中,无法挣脱各种束缚与枷锁。然而,当他看到沙鸥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时,却不禁心生羡慕与向往。这里的“戏”字,既表示轻松愉快的状态,又隐含着讽刺意味。诗人用“愧尔”一词,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和自责,同时也暗示了他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和追求。
    第六联“平生耽佳句,此癖殆至死”,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美好诗句的钟爱与痴迷。他认为一生之中最珍贵的就是那些美妙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的“癖”字,既表示一种爱好或习惯,也暗示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诗人用“殆至死”一词,表达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已经达到了极致的程度,甚至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眷恋。
    第七联“得酒忽诗成,颓然自醒醉”,则描绘了诗人在得酒之际突然诗兴大发的情景。当他喝下美酒之后,灵感突现,立刻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美妙的诗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风采,也传达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然而,尽管他创作了诗歌并感受到了快乐与满足,但他最终还是因为沉醉于诗歌之中而陷入了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这里的“颓然”一词,既表示诗人身体疲惫不堪的状态,也暗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最后两句“颓然自醒醉”中的“自醒醉”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与心理状态。他先是沉醉于诗歌之中,随后又逐渐恢复了清醒意识。这种情感变化与心理状态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