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儒嗟不达,射策竟知名。
爵命加黄壤,诗书到后生。
高年鸠杖贵,故国锦衣荣。
他日兰亭会,何由见老成。

【注释】

傅奉议:名不详,可能与杜甫有交往。

黄壤:古代指地下,此处指坟墓。

高年鸠杖贵:指老而显贵。

故国锦衣荣:指在故乡做高官,受到皇帝赏赐。

兰亭会:东晋时王羲之等41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酒宴,修禊事,赋诗为序。后用以泛称文人雅集。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儒士,因不达世故,未能得志,但最终却得到了重用。诗前四句写其一生的坎坷;最后二句写他终能扬眉吐气,一展宏图。全诗以议论为主,兼有描写、比喻,风格朴实厚重,富有韵味。

“为儒嗟不达”,是说作为读书人我感到很遗憾。诗人感叹自己不能施展抱负,不能建功立业。“射策”即科举考试,这是当时读书人进入仕途的途径。诗人自谓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而闻名于世的幸运。“爵命加黄壤”,意谓自己的爵位和官禄都到了尽头,死到黄泉之下了。黄壤,这里指墓地。“诗书到后生”,意思是自己的诗书学问传到了后世。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一生的感慨,也表达了他对自己才华未被世人所知的不满和愤慨。

“高年鸠杖贵”,是说年老之后得到朝廷的重用。“高年”即年迈之人,这里是说自己年纪已经老了。“鸠杖”,即手杖,这里借指拄杖。“故国锦衣荣”,是指自己在故乡做了大官,受到皇帝的赏赐。“锦衣”,是华美的服装,这里指皇帝赐予的官服。“荣”,是荣耀的意思。这里诗人以自豪的口吻说,我虽已年老,但是仍然得到了皇帝的恩宠和重赏。“他日兰亭会”,是说将来有一天我们还会相聚在兰亭聚会。“他日”就是日后。“兰亭”,是东晋时期有名的胜地,王羲之等41人在此地举行过盛会。“何由见老成”,意思是怎样才能见到你这样的长者呢?“何由”,就是用什么方法、怎样才能。“老成”,是指德高望重的人。诗人希望与友人相见,并希望友人能像当年聚会兰亭一样,能和自己一起共商天下大事。

此诗首联直抒胸臆,点明主题;颔联承上启下,过渡自然;颈联写尽人生富贵;尾联写来日相会的愿望。全诗结构严谨严密,语言质朴无华而意境深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