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头东衔楚尾及,奠方作镇神灵集。
他山迤逦尽徒趋,中有一峰长骑立。
雨旸吁嗟走祠下,神往救之如跃马。
深中百丈寒潭底,爵名上公地千里。
【注释】
秦头:指秦岭,因秦岭山势自西向东延伸。楚尾:指长江下游的湖北、安徽等地为楚国的尾部。秦头东衔楚尾及:即秦岭横亘在长江下游地区,其南端与湖南相接,北端与陕西相接,故云“秦头东衔楚尾”。奠方: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境内。作镇神灵集:即神灵集中之地为镇所。他山:指汉中一带。迤逦:曲折连绵貌。徒趋:徒众奔向。中有一峰长骑立:汉中的山峰有一座最高最险峻的,名叫武当山,山上云雾缭绕,风景秀丽。雨旸吁嗟走祠下,神往救之如跃马:祈雨祷雨,神就来到祠庙下,人们像骑马一样奔跑着来迎接。雨旸:雨露。吁嗟:祈求。雨旸吁嗟:祈祷天降雨露。百丈寒潭底,爵名上公地千里:指武当山位于秦岭南面,地势险要,是道教圣地,有七十二峰,其中最高峰为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多米,山腰以上是悬崖峭壁,山下是深不见底的谷底,因此称为“百丈寒潭”。上公:即太和真人。传说周穆王游览五台山时,见到一位仙人,自称“上公”,后封为“太和真人”。爵名:封号。上公地:指武当山所在地。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秦岭山脉从陕西南部延伸至湖北北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阻挡着南方的水汽,使得秦岭以南成为旱地,以北则气候湿润,形成了南北气候差异极大的特殊地理环境。诗人以“秦头东衔楚尾及”开篇,描绘了秦岭的地理形势和它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接着用“奠方作镇神灵集”来说明秦岭不仅是一道天然屏障,也是神灵聚集之所。然后,诗人笔锋一转,用“他山迤逦尽徒趋,中有一峰长骑立”来描述汉中一带的群山,以及其中的一座最高峰——武当山。最后两句则通过祈雨的情景,将整个诗篇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武当山的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有对人文景观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