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尽山中不见梅,闭门高枕梦瑶台。
午窗晴日蜂喧纸,忽有麻溪道士来。

【注释】

胡氏:诗人自称。

蜡尽山中不见梅,闭门高枕梦瑶台。腊月将尽时,山上的梅花已经凋谢了,于是便关上柴门高高躺下睡觉,进入梦中去欣赏那如瑶台一般的美丽景致。

午窗晴日蜂喧纸,忽有麻溪道士来。中午的时候,阳光明媚,窗户上的纸被蜜蜂吵得嗡嗡作响。就在这时,忽然有个麻溪的道士走了过来。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腊尽山中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腊尽山中的情景,后两句写突然有人来访的情景。

首句“腊尽山中不见梅”,意思是腊月快过完时,山中已没有梅花了。这里以“山”字起兴。“山”在这里指代诗人居住的地方。“见”通“现”,“不见”即“无”。此二句点出时令,为全诗定下了时间背景。

次句“闭门高枕梦瑶台”,意谓关门闭户,安安稳稳地睡一觉,进入梦境,梦见自己身居瑶台之上。“闭门”,与上句的“不见梅”相照应,表明诗人当时正身处山林之中,远离尘嚣;“高枕”则暗示诗人此时心满意足。而“梦瑶台”则是诗人的一种遐想,他希望在梦中能够摆脱现实的一切烦恼和困扰,进入一个美好的境界。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接着第三句“午窗晴日蜂喧纸”,意为午时的阳光照耀下,窗户上的纸被蜜蜂吵得嗡嗡作响。这里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将蜜蜂的声音比作一种声音,使得整首诗更加形象生动。

最后一句“忽有麻溪道士来”,意为忽然间有个麻溪的道士来了。这里的“忽”字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个道士的出现让诗人感到意外。而“麻溪”则是诗人故乡的一个地名,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诗人与道士相遇的场景,展现了诗人与外界联系的紧密性以及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孤独感和寂寞感,因为他虽然与外界保持着联系,但内心的孤独感却无法得到缓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