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来一览镜,抱负颇峥嵘。
貌古烟霞气,诗新金玉声。
郊坰常哭鬼,风雨自鸡鸣。
所喜不靴笠,巍冠敝屣行。

【注释】

览镜:看镜子。朝来一览镜,抱负颇峥嵘:早上起来照了照镜子,看到自己的志向很高远。

貌古烟霞气,诗新金玉声:外貌象古时隐士那样有烟霞之气,写诗象新的金玉之声一样响亮。

郊坰(jīng)常哭鬼,风雨自鸡鸣:在郊外的田间经常听到哭泣的声音,而风雨却象是鸡报晓那样准时。

所喜不靴履(lǚ),巍冠敝屣(xǐ)行:最可喜的是他不穿鞋袜,头戴高冠穿着破草鞋到处行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归居后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览镜”为题,从镜中映出的容貌和形象出发,展开想象,抒发感慨。首联写镜中所见之容;颔联写镜中所见之象;颈联写镜中所闻之事;末联写镜中所悟之心。

第一句“览镜”,是此诗的开头,但与一般的“咏镜”、“题照”不同,不是泛论镜中影,而是借镜自赏,表现其傲岸不群的性格。第二句“朝来一览镜,抱负颇峥嵘”,是说早晨起来一看镜中的自己,看到志向很高远,大有一番作为。“抱负颇峥嵘”五字,是诗人自诩的豪语。这一句是全诗的枢纽,是全篇的主旨所在,以下四句都是对这一主旨的具体描写和发挥。

第三句“貌古烟霞气,诗新金玉声”。“貌古烟霞气”,指仪容端庄秀丽,有如古代隐士那样的风神潇洒;“诗新金玉声”,指写诗清新遒劲,象新铸的金玉一般悦耳动听。这是说人的外表和风度。“貌古”两句是说诗人的仪表不凡,风度潇洒,具有古代隐士那种超尘出俗的高洁品质,同时又具有现代知识分子的风采。“古”在这里是反衬的作用,用来形容人的精神风貌。

第四句“郊坰(jiōng)常哭鬼,风雨自鸡鸣”。这两句是说诗人常常听到野外的哭声,而且风雨之中也仿佛听到鸡鸣的声音。“郊垌”(qí)是郊外的意思,“坰”是指田地、田野,这里借指乡野。这两句写出诗人的心境,他不仅看到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而且还听到了自然界的声音,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气勃勃、欣欣向荣。同时,这两句也是作者的一种主观感受,一种联想,它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哭鬼”和“鸡鸣”都是比喻,是说诗人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都很新奇有趣。

第五句“所喜不靴履,巍冠敝屣行”,说的是诗人最可高兴的是不用鞋袜,头上戴着高高的帽子,脚上穿着破草鞋到处游玩。这两句是说诗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诗人的这些行为方式表明了他的性格特点,他蔑视世俗礼法,不拘小节,不守旧习,喜欢自由自在地行动。最后一句“巍(wēi)冠敝屣行”,其中“巍冠”指戴高帽,“敝屣”(bì chǐ)是破鞋子,“行”是行走。意思是说诗人头戴高高的帽子,脚穿破草鞋到处游走。

第六句“郊坰长哭鬼,风雨自鸡鸣”与第五句“所喜不靴履,巍冠敝屣行”意思相同,都用典说明诗人的性情。这两句诗都出自《庄子》,分别引述了《逍遥游》和《秋水》,并把两者结合起来说明诗人的性情。

最后二句“所喜不靴履,巍冠敝屣行”,与前面六句意思相同,都是说诗人不拘小节,自由自在地游玩。这两句诗都是用典,出自《庄子》。前一句“不靴履”引自《庄子·秋水》:“吾特与子,忘年相师,未尝分道。”后一句“巍冠敝屣行”引自《庄子·让王》:“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去郭门十里以来,踶冠杖策,背负经籍,歌《汗德》。发狂走……见者曰:‘彼何人者邪?’‘我鲁国丘丘也,闻仲尼圣人也。隐居山泽,曲躬礼贤者。’于是相与放鱼于越,相造夫越人腹心,谈性命之深广。卒然自失,堕然彷徨乎尘埃之中,乃自视缺然……”。

这首诗以“览镜”为题,通过“览镜”这一动作的描写来反映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诗人通过对镜中形象的刻画,表现了自己的傲岸不群的性格。全诗结构紧凑,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