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号文殊,禅堂名曲讲。
语默本同源,名实不相愯。
【注释】
菩萨:梵语的音译,是佛教名词,指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们。号:尊称。文殊:文殊师利的简称,文殊师利菩萨为大乘佛教所信奉的十大愿王之一。
禅堂:禅宗讲学处。曲讲:即曲院,唐代长安城内僧寺中讲经说法的地方。
语默:语言和沉默。同源:同一根源。
实:指言语、声音。
不:通“否”,否定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画面,表现了禅宗思想中的语言与沉默的内在统一。
第一句“菩萨号文殊”,指出了诗人要描绘的主人公是一位菩萨,而其名号即为文殊。文殊是大乘佛教中四大愿王之一,代表着智慧与慈悲,是佛教徒崇拜的圣像。在这里,作者用“菩萨”这一称呼,将这位神秘的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二句“禅堂名曲讲”,则是对这位菩萨在禅宗场所中的称谓。禅宗讲学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通过直接的体验来领悟佛法。因此,这里的“曲讲”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曲艺表演,而是禅宗特有的修行方式。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佛教的典故,将这位菩萨描绘得更加神秘而神圣。
第三句“语默本同源”,进一步阐述了禅宗的思想。禅宗认为,言语与沉默都源于同一的根源,都是达到觉悟的途径。这里的“源”字,既指生命之源,也指心灵之源。在这里,作者用“语默本同源”来形容这位菩萨,意味着他既能用言语表达深奥的教义,也能以沉默的方式传达内心的智慧。这种表述,既体现了禅宗的神秘性,也展示了这位菩萨的博大精深。
最后一句“名实不相愯”,则是对禅宗思想的另一层解读。禅宗认为,真正的佛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或名称所能界定的,它的本质超越了世俗的认知。这里的“名实”指的是事物的名称和实质,而“相”则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在这里,作者用“名实不相洵”来形容这位菩萨,意味着他的真实本性超越了外在的名称和形式,无法被简单的定义和理解。这种表述,既体现了禅宗的超越性,也展示了这位菩萨的深邃内涵。
整首诗通过对这位菩萨的描述,展现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和精神风貌。它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将禅宗的精髓传递给读者,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