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然平地起嶙峋,千古舂波此与濒。
九牧贡金殊夏后,三泉下锢笑秦人。
力回坤轴阴机壮,妙洒银钩榜墨新。
欲识当年镕铸意,莽芦终恐更非真。
【译文】
平地突兀起嶙峋,千古舂波此与濒。
九牧贡金殊夏后,三泉下锢笑秦人。
力回坤轴阴机壮,妙洒银钩榜墨新。
欲识当年镕铸意,莽芦终恐更非真。
【注释】
和安中铁柱留题:和安中在《和州志》中留下了“和州古冶,今为铜陵,其遗迹尚存。……有铁柱二,立于城之东门内,高五丈,周长六丈,上镌‘大宋太平兴国元年’等字,不知何人所造,亦不知何所由来。”(见《和州志》)
隐然:隐隐约约的样子。平地:平坦的地面。起嶙峋:从地上突起。
舂波:指春潮。与濒:靠近。
九牧:泛指九州,此处指中国。贡金殊夏后:指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以金属铸成钱币,称为贡金。夏后,夏代的君王。
三泉下锢:地下深处的泉水,这里比喻秦朝的刑法严酷,令人发指。
坤轴:地球的轴。阴机:阴气凝结成的云,也即天气。
银钩:指用银制成的笔。榜墨:书写用的墨汁。
莽芦:指野草或芦苇一类的植物,这里用来比喻不真实的事物。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和州古治遗址的一首留题诗。全诗紧扣主题,先写和州的自然景观,再写和州的历史沿革,最后写和州的人文历史。前两句描写和州自然风光;后两句则写和州的人文历史。中间四句写诗人游览时的感慨。
首句“平地突兀起嶙峋”描绘的是和州的自然景观。“平地”指的是地势平坦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城市所在地;“突兀”则是形容山石突兀挺拔的样子,这正体现了和州地势的特点。“起嶙峋”,则是进一步描绘了和州地形的特色,这里的“嶙峋”指的是山石形状奇特,参差不齐的样子。
诗人转而写到和州的历史沿革:“千古舂波此与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长江的春涛就在这片土地上激荡不息,和州因此而与长江紧密相连。这里的“舂波”,指的是长江的春涛,这是对和州地理位置的描述,也是对和州自然环境的赞美。而“此与濒”则是说,这片土地和长江紧密相连,是因为它位于长江之滨,地理位置优越。
诗人又写到和州的人文历史:“九牧贡金殊夏后,三泉下锢笑秦人。”这里的“九牧”,是指古代中国的九州,这里是泛指全国;“贡金”则是古代帝王向诸侯征收的财物,这里指的是货币;“殊夏后”则是指夏代的君王,因为和州地处中国境内,所以被称为夏后;“下锢”是古人对地下深处泉水的一种称呼,这里指的是秦朝的刑法严厉,令人发指。这四句话是对和州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概括。
最后四句则是对诗人游览时的感慨:“力回坤轴阴机壮,妙洒银钩榜墨新。”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作者感受到了大地的力量,使得天地之间的阴气凝结成了云彩,从而形成了气候;同时,他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用银制的笔蘸墨书写出新的篇章。这里的“坤轴”指的是大地,“坤轴阴机壮”则是说大地之力强大无比,能够改变气候;“银钩”则是用银制作的笔,“榜墨新”则是说书写出来的文字新颖独特。
整首诗通过对和州自然景观、历史沿革和人文历史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和州深厚的感情。他既赞美了和州的自然之美,也歌颂了和州的历史辉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展望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