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夸毗子,什伯罗秦缶。
击考非无声,顾出俗物后。
曾侯西昌来,颖拔殆天就。
等闲发秀语,飒洒如振垢。
渠黄为世生,骏骨谢前朽。
整顿万里足,往矣擅天厩。
【注】《汉书·龚胜传》:“龚胜字仲卿。少学律令,明《春秋》,家訾常二千石。以郡吏察廉为郎,迁谏大夫,数谏争,丞相匡衡以为名高,免。后复征,以病免归乡里。”颜师古注:“胜之辞曰:“吾闻尧舜在上,许由让天下,汤放桀,武王伐纣,皆因天下之大故也。今子大夫位至三公,而犹欲隐于诸侯,是负尧舜禹汤之意而效许由也。且使胜得解其绶,绝去簪组,隐居岩薮,则已矣。若乃遂与诸子之徒游从,相随趋翔,俱入诸侯之朝,交游王公大人之间,则恐不免于斯须之辱,以污贤士大夫之名。’”
【赏析】
本诗为汉龚胜的《送曾氏》七言古诗。龚胜是西汉人,他为人耿直不阿,有才识,曾任谏大夫。《汉书·龚胜传》说他“性方直,不好语言文章之事”,所以这首诗中没有华丽的词语和对仗工整的句式,却写得朴实无华而有韵味。
首联两句写曾侯。曾侯即曾参,字子舆,鲁国人。据《汉书·龚胜传》记载,他曾向汉宣帝上书劝谏,说:“臣闻尧舜在上,许由让天下;汤武革命,周召致政。今圣道未兴,社稷为忧,天下不安,百姓苦祸:愿大王幸留圣意,无称天之功,无伐功之德,无假一尺之封,以塞悠悠之议。臣等愚诚,窃为大王痛之。”可见曾参是一位具有崇高道德品质的贤者。然而,他一生却不得志。《汉书·龚胜传》说他“仕至谏大夫,数谏争”,最后竟“免归乡里”。这既说明了他的正直和坚持原则,也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奸佞当道的黑暗现实。
颔联两句写曾侯西来,颖拔天就。这里所说的“颖拔”和“天就”是形容曾侯的人品、才能非常出众,如同上天注定一般。诗人用“颖拔”来形容曾候的才智,用“天就”来形容他的品德。这种写法既突出了曾侯的卓越才华和高尚品德,又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
颈联两句写曾侯发语,飒爽如振垢。《汉书·龚胜传》中说他曾向宣帝上书劝谏,说:“陛下宜思尧舜之道,躬行其业,光耀四海。”这里的“发语”就是指他所说的话。而“飒爽如振垢”则是说他的言语犀利、锋利如同磨砺过的刀剑,能够刺破污秽,使人感到清新爽朗。
尾联两句写曾侯整顿万里足。这里所说的“整顿万里足”是指曾侯在治理国家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定决心和毅力。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曾侯治国能力的赞赏和钦佩之情。同时,这也是对曾侯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一种肯定和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