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城将母走者谁,吾宗贵人丞相儿。
高门潭潭深如海,一朝赤脚踏路岐。
吁嗟身世本何有,金帛满家那得守。
衣冠自古皆贼仇,玉石俱焚无好丑。
呜呼安得贫富受用势略齐,无庸悬绝产祸机。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和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
首句“缓城将母走者谁”是说,是谁将母亲从城中带出?这里“缓”是迟缓的意思,“城”代指国都临安,“缓城”即指南宋朝廷。“将母走者”即“带出母亲的人”,即赵构皇帝。这句诗表明了南宋朝廷仓皇南渡,在金兵的重重围困下,宋高宗仓惶逃往南方,其母被带在身边。
(2)
第二句“吾宗贵人丞相儿”是指宋高宗是宰相赵鼎的孙子,是赵鼎的嫡长孙,赵鼎为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匡献王德昭的四世孙。赵构作为赵鼎的后代,在南宋政权建立时,年幼继立,由他的祖母韦太后听政,实权操于太上皇之手。这两句诗表明,南宋小朝廷是由赵构这个赵鼎的后代建立的,赵鼎的后人当上了宰相,所以南宋小朝廷对赵鼎家族一直心存顾忌,不敢得罪,因此他们才带着赵氏宗族的族人南渡逃命。
(3)
第三句“高门潭潭深如海”,这是说,赵鼎家族所住的宅第高大门庭,深如大海一样深邃广大,意喻赵鼎家族势力大、根基深、影响广。这里的“高门”指的是南宋朝廷,“潭潭深如海”是说南宋朝廷根基深厚,权势极大。
(4)
第四句“一朝赤脚踏路岐”意思是说,一旦形势急转直下,南宋朝廷就要面临灭亡的命运了。“赤脚踏路岐”用《庄子·逍遥游》里“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寸之珠无胫而走,人必有能得之者矣。”来比喻南宋朝廷面临的危险局势,意谓南宋朝廷就像一条没有岸岸的河流一样,随时都可能陷入绝境。
(5)
第五句“吁嗟身世本何有”,这是说,唉,我们这些人的一生,又有什么值得庆幸的呢?这里的“何有”意为没有什么。“吁嗟身世”是叹息的意思。“何有”就是“有什么”。作者感叹自己等人的一生毫无成就,无所作为,不值得庆幸。
(6)
第六句“金帛满家那得守”意思是说,钱财、珠宝堆满了家里,又有什么可留恋的?“金帛满家”是说财物堆积,富可敌国。这里的“金帛满家”是比喻南宋朝廷的富有。“那得守”是哪里可以保住它?作者感叹自己等富贵之人财宝多得无法保全,只能随波逐流。
(7)
第七句“衣冠自古皆贼仇,玉石俱焚无好丑”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穿着锦绣衣服的读书人都是奸臣贼子的同伙。玉石一样的东西都要焚烧掉,哪还有什么好的和坏的呢?作者感叹读书人历来都是奸邪小人,不能辨别是非善恶。“衣冠自古皆贼仇”,用《左传》中鲁国的大夫叔孙州父说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来形容读书人都是奸邪小人。这里以“衣冠”指代读书人。
(8)
第八句“呜呼安得贫富受用势略齐,无庸悬绝产祸机。”是说,唉呀!怎样才能让穷人富人都能享有权力和利益呢?不要产生什么悬隔的财富和祸乱呢?“安得”即怎么能够得到。“势略齐”是使贫富平等的权力和利益。“毋庸悬绝产祸机”是不要出现悬隔的财富和祸乱。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国家能够做到贫富平等,不产生悬隔的财富和祸乱。最后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发出感慨: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答案】
①缓城:城郭。②将母:护持着妻子。③高门:指赵鼎的家族。④路歧:岔路。⑤安得:怎么能得到。⑥受用:享有。⑦势略:政治措施。⑧悬绝:悬隔、隔绝。⑨祸机:祸乱。⑩鸣呼:感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