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岩崚骨露,随怪各生形。
目力到天尽,心旌倚佛宁。
夜钟传谷杳,石气逼灯青。
崖腹猕猴住,多年性亦灵。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题为《雁山纪游七首 其四 灵岩寺》。下面将逐句进行解释:
- 千岩崚骨露,随怪各生形。 - “千岩”指的是连绵不断的山峰,形容山峦重叠。“崚骨”意为山峰的棱角分明、挺拔。“露”表示山间水气或云雾缭绕的情景。“随怪各生形”则是指每个山洞和岩石都有它们独特的形状和特征。
- 目力到天尽,心旌倚佛宁。 - “目力”即眼力,这里指观赏风景时的专注与欣赏。”到天尽”意味着目光可以远及天际,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视角。“心旌”通常指心神,这里用来描绘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倚佛宁”可能是指心灵得到安慰,如同在佛像前寻求平静一般。
- 夜钟传谷杳,石气逼灯青。 - “夜钟”可能指的是寺庙内的钟声在夜晚响起,声音悠扬传遍山谷。“谷杳”意指数量深远,仿佛看不到尽头。“石气逼灯青”描述的是寺庙周围的岩石散发出的气息使灯光显得更加青色,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 崖腹猕猴住,多年性亦灵。 - “崖腹”指的是山崖底部,“猕猴住”表明有猴子在此居住。“多年性亦灵”说明这些猴子虽然生活多年,但仍然保持了灵性和机警,这是对它们聪明伶俐的一种赞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画面,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展现了雁山的独特魅力。诗中的“目力到天尽”和“心旌倚佛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以及在自然中得到的心灵平静与安宁。而“崖腹猕猴住,多年性亦灵”则展示了动物的灵性和生存智慧,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王维山水田园诗风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