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见好山疑近寺,却寻流水入山来。
坡头上下无平屋,松色中间有落梅。
越地此方全是海,唐碑其字半生苔。
万庵老子吾家客,说到儒门眼倍开。
这是一首描写严子陵钓台的诗。严子陵是东汉初年的名臣,曾拒绝光武帝的征召而隐居于富春江畔。此诗首句以“好山”起兴,描绘了诗人寻访钓台时所见的自然景色;第二句则写出了诗人在寻找中的迷茫和困惑;第三、四句写到了钓台周围的自然风光;第五句写到了钓台所处的地理位置;最后两句则是对这首诗的总结与赏析。
以下是对该诗逐句的解释:
题云严寺
才见好山疑近寺,却寻流水入山来。
坡头上下无平屋,松色中间有落梅。
越地此方全是海,唐碑其字半生苔。
万庵老子吾家客,说到儒门眼倍开。
注释:
题目上写着严寺,才看见那美丽的山峰,就怀疑这里就是严子陵的钓台,但当我顺着溪流找过去时,却发现它又隐藏在深山之中。山的坡头上下没有平坦的房屋,但是中间有几棵松树,它们的颜色中间夹杂着一些落在地上的梅花。这个地方在越地,整个地方都是大海,而唐朝的碑文上面一半的文字已经长出了苔藓。这个万庵就是我的家乡,每当谈到儒家学说时,我的眼睛就会感到异常明亮。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严子陵钓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儒家学说的崇敬之情。诗人以“才见好山疑近寺,却寻流水入山来”开篇,将读者引入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在这里,山水与寺庙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接着,诗人又通过观察山上的树木和石头,进一步描绘了钓台周围的自然风光。这种描绘手法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
诗人又以“坡头上下无平屋,松色中间有落梅”作为过渡句,将读者带入了更深一层的思考。这里的“无平屋”指的是山中没有可供休息的地方,而“有落梅”则暗示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这种氛围与前面的景象相呼应,更加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人又以“越地此方全是海,唐碑其字半生苔”作为转折句,揭示了严子陵钓台所在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历史变迁。这里的“满”字形象地描绘了海边的广阔景象,而“唐碑其字半生苔”则揭示了这块土地历经沧桑的历史变迁。这种描绘手法既具有画面感,又具有历史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厚重感。
诗人以“万庵老子吾家客,说到儒门眼倍开”作为结尾,表达了他对儒家学说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苦。这里的“万庵老子”指的是那些隐居在家的老人,他们就像道家的神仙一样,远离尘世的喧嚣。而“儒门眼倍开”则表明了作者对儒家学说的深入研究和对知识的渴望。这种情感表达既真挚感人又充满智慧,使得整首诗更加引人深思。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儒家学说的崇敬之情,还揭示了人类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于家乡的思念之苦。这种情感表达既真挚感人又充满智慧,使得整首诗更加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