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盖当代,名欲万世垂。
刻石期后人,石与名俱隳。
子厚名世士,投荒死南夷。
柳民怀遗爱,作庙临罗池。
韩公记其事,沈子书其词。
韩词昭万古,沈诗妙一时。
名实两无愧,后世传不疑。
古人共闲燕,翰墨相娱嬉。
食不设寒具,玩此前贤碑。
愿作集古录,模楷欧少师。

与诸人分韵咏古碑探得罗池庙记以池字为韵

德不盖当代,名欲万世垂。

刻石期后人,石与名俱隳。

子厚名世士,投荒死南夷。

柳民怀遗爱,作庙临罗池。

韩公记其事,沈子书其词。

韩词昭万古,沈诗妙一时。

名实两无愧,后世传不疑。

古人共闲燕,翰墨相娱嬉。

食不设寒具,玩此前贤碑。

愿作集古录,模楷欧少师。

【赏析】

本诗的大意是:德行没有达到当时,名声想永远流芳百世。刻下碑文给后人看,石头和名声都毁了。李子厚是个杰出的人物,被贬到南方死去。刘禹锡怀念他,为他建立了庙宇。韩愈记述了他的事情,沈子厚记录了他的诗文。韩愈的诗文能够流传万古,沈子厚的诗歌美妙一时。名声和实际都不感到惭愧,在后世不会发生疑问。古代的人一起悠闲地宴饮,用笔墨来娱乐。吃饭时不备寒具,只玩赏着前代的贤人的碑碣。愿意写一部集古录,模仿学习欧(阳修)的书法。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柳宗元的怀念之情。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德不盖当世”,“名欲万世垂”,这是对友人的高度评价和赞美。作者认为,他的德行虽然没有达到当世,但他的名声却能流传万世。这种评价既肯定了友人的才华,又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和怀念。

第二句“刻石期后人,石与名俱隳”则是对友人不幸命运的感慨。作者认为,他虽然留下了宝贵的文字,但最终却未能逃过厄运,英年早逝。这种感慨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又反映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第三句“子厚名世士,投荒死南夷”,则是对友人忠诚和勇敢的赞扬。作者认为,李子厚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在政治失意后,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选择了死亡来表达自己的忠诚和勇敢。这种赞扬既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敬佩之情,也展示了他对忠诚和勇敢的崇高追求。

第四句“柳民怀遗爱,作庙临罗池”则是对友人的纪念和缅怀。作者认为,刘禹锡怀念柳宗元的心迹,就像柳宗元怀念自己的家乡一样。他们共同的情感和记忆,使得这座庙宇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象征。这种纪念既是对友人的缅怀,也是对他一生贡献的认可。

第五、六句“韩公记其事,沈子书其词”,“韩词昭万古,沈诗妙一时”则分别赞颂了韩愈的记述和沈子厚的文字。作者认为,韩愈的记述能够流传万古,沈子厚的诗歌则在一时之间达到了高峰。这种赞誉既体现了作者对两位文人作品的高度赞赏,也表达了对他们文学成就的尊重和认可。

第七至八句“名实两无愧,后世传不疑”,“古人共闲燕,翰墨相娱嬉”则是对友谊深厚的表达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作者认为,尽管他们的名声和地位都得到了认可,但他们从未因为这些而感到骄傲或自满。相反,他们更注重的是彼此之间的友谊和相互扶持。同时,他们也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认为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最后两句“食不设寒具,玩此前贤碑;愿作集古录,模楷欧少师”则是对友情的延续和对未来的期望。作者表示自己虽然现在不能为朋友们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但他仍然希望能够帮助朋友整理古籍,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珍贵的历史。这种期望既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期待,也展示了他对文化的热爱和责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