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蛾渺云端,流水但空谷。
尚喜云外山,娟娟作眉绿。
佳人不可见,夜半风满竹。
竹声入清梦,夜客慰孤宿。
山中富兰若,欲往宁畏独。
老僧亦知人,逢场共竿木。
林芳得清心,幽涧供濯足。
便可赋归欤,箪瓢胜鼎肉。

【注释】护国寺:位于今浙江杭州灵隐寺。次前婺州韵:按《全唐诗》卷八百七十七录此诗,作于唐大中三年(859)。双蛾:眉毛如两蛾。渺云:在云中。流水:指山泉。但空谷:只是深山谷。娟娟:美丽貌。绿:指青山。佳人不可见:指佳人不在身边。夜半风满竹:夜深时,竹叶沙沙作响。竹声入清梦:竹林里的风声和竹影,进入我的清梦。夜客慰孤宿:夜晚的客人安慰了我一个人。山中富兰若:山中的佛寺很多。欲往宁畏独:想前往山中,又怕独自一人。老僧亦知人:老和尚也懂得人情世故。逢场共竿木:逢着场合一起做戏。林芳得清心:山林间芬芳的花香可以让人心情宁静。幽涧供濯足:幽静的山谷里可以洗脚。便可赋归欤:就可以吟一首诗回去。箪瓢胜鼎肉:用箪和瓢胜过享用丰盛的酒肉。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诗,是作者游灵隐寺时所作。首联写景,二、三联写情,末联写志。

“双蛾渺云端,流水但空谷”,诗人以拟人手法写远山如黛,云雾缭绕,水声潺潺如丝带般飘荡于空谷之中。“尚喜云外山,娟娟作眉绿”,诗人以“山”为友,以“山”为伴,欣赏着它那秀丽的容颜,仿佛看到了它的“眉毛”在青翠欲滴。“佳人不可见,夜半风满竹”,诗人感叹佳人不在眼前,只能通过夜风来感受她的气息。“竹声入清梦,夜客慰孤宿”。在寂静的夜晚,诗人听着竹林里的风声,仿佛看到了佳人的倩影,这让他在深夜里倍感温暖。“山中富兰若,欲往宁畏独”,诗人感叹山中有很多佛寺,他想去拜访,但又担心一个人去会害怕孤独。“老僧亦知人,逢场共竿木”,诗人看到一位老僧,便和他一起演戏,这让他感到很开心。“林芳得清心,幽涧供濯足”,诗人在山林间闻到花香,让心灵得到净化;在幽深的山谷里洗脚,感觉身心愉悦。“便可赋归欤,箪瓢胜鼎肉”,诗人觉得,与其过着奢侈的生活,不如过简朴的生活,用箪和瓢代替鼎肉,过一种清高的生活,这也是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