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濉阳幕,簿书高没人。
保时桐柏水,一洗庾公尘。
此去渐佳境,独游长惨神。
待君诗百首,来写浙西春。

【注释】

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这是苏轼为朋友景山所写的一首诗。淮,即淮水,在今安徽淮南一带。景山,即张景山,苏轼的好友。

回首濉阳幕:回到汴京时,曾到濉阳县(在今安徽宿县西南)做官。濉阳旧有“小东京”之称,是北宋时的繁华都市之一。

簿书高没人:官场上文书堆积如山,忙碌得无暇顾及别人。高没人,谓高高挂起,无人理会。

保时桐柏水:指桐柏山一带的清流。桐柏山是当时著名的风景区。

一洗庾公尘:庾信,字子山,北齐、北周之际人,曾任南梁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等职。他的《枯树赋》中有“亭亭山上孤松,横无友于之枝”的句子,这里用“庾公尘”比喻官场上的污浊之气。

此去渐佳境:指离开汴京后,将会进入更理想的境界。

独游长惨神:独自在桐柏山水上行船,心中感到悲伤。

待君诗百首,来写浙西春:等到你来汴京,我有一百首诗要给你写。浙西,指杭州一带。

【赏析】

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被贬往汝州,次年又徙往郴州。熙宁九年(1076年)冬,苏轼自郴州移守常州。这首诗就是他离开汴京前往常州途中,写给景山的一首送别诗。诗人在诗中回忆了汴京的繁华,抒发了对官场的厌倦与无奈,表达了自己向往理想境界的愿望。

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第一句以汴京为背景,写出汴京的繁华;第二句写出汴京官场的繁忙与压抑;第三句写汴京之外桐柏山一带的清幽美丽;第四句写诗人将要离开汴京,进入一个更加理想的境界。最后一句以“待君诗百首”表明诗人对景山的期待和祝愿。

从艺术手法上看,此诗采用对比手法,把汴京繁华与桐柏清幽进行对比;从情感角度讲,此诗表达了作者仕途不顺,渴望归隐的情感愿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