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
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
今日风怜客,平时浪作堆。
晚来洪泽口,捍索响如雷。

【注释】

淮水:指长江,古称“长淮”。景山:苏轼的号。子由:作者弟苏辙的字。

长淮水:指长江。

十年三往来:形容与弟弟交往频繁。

功名真已矣:功名已尽,无望了。

归计亦悠哉:回家的计划也是遥遥无期。

风怜客:风怜悯着远行的人。

浪作堆:浪花像山一样堆积。

晚来洪泽口,捍索响如雷:傍晚时分来到洪州口,看到江面波涛汹涌,好像有船在打捞什么东西。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怀念弟弟而写。诗中抒发了对弟弟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无常、功名事业无成的感叹。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表现力强。

开头两句“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表达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感情。长淮水,即长江,诗人与弟苏辙虽分居黄州、徐州,但彼此关系密切,书信往来不断,如同兄弟一样,所以用长江的水来比喻这种情谊。十年之间,他们虽然各在不同的地方生活、工作,但是仍然相互关怀、问候,可见兄弟之间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中间四句“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则表达了对功名事业的无奈和对回家之路的漫长。这里用了“真已矣”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功名事业的追求已经结束,无法再有所作为。而“亦悠哉”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回家之路感到遥远,无法实现的无奈之情。这两句话虽然都是表达对功名事业的无奈,但是语气却有所不同,前者是直接表达出来,后者则是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加委婉、深沉。

最后两句“今日风怜客,平时浪作堆”,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里的“风怜客”是指风吹拂着远行的客人,而“浪作堆”则是形容江面上的波浪像是山一样堆积起来,形成了壮观的景象。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家乡的风景和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表现力强。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人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作为一个文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展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