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淮山渐好,松桧亦苍然。
霭霭藏孤寺,泠泠出细泉。
故人真吏隐,小槛带岩偏。
却望临淮市,东风语笑传。

【注释】

①过淮:指经过长江,从淮南到淮北。景山:即东晋的简文帝司马昱。景山在今南京市玄武门外,因司马昱曾在该地讲学而得名。

②兼寄子由:同时寄给苏轼兄弟。

③霭(ǎn)霭:形容雾气迷漫的样子。孤寺:一座孤立的寺庙。

④泠泠(líng líng):水流清亮的声音。

⑤故人:老朋友。吏隐:做官隐居。

⑥小槛(qiàn):小栏杆。岩偏:岩石斜倚着。

⑦却望:回头看。临淮市:临淮关城。临淮关城在今安徽寿县南,是宋时南北往来的要冲。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绍圣四年(1097年)初春经泗州(治今安徽泗县)至扬州时所作。首句写过淮后山川景色逐渐变得美好,接着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风光图;最后一句写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过淮山渐好,松桧亦苍然”。这是诗人在过淮之后的第一感受。淮北地区山势高峻,林木蓊郁,所以过淮之后,只见青山绿树,景色渐入佳境。“松桧”(松树和桧树),都是古代文人雅士所喜爱的植物,用它们作比喻,表明作者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苍然”二字,既写出林木葱郁的特点,也写出自己心境的开朗。“霭霭藏孤寺,泠泠出细泉。”两句写景,描绘了淮北一带幽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孤寺”,是指一座孤立的寺庙。这一座寺庙隐藏在浓密的树林之中,不易寻觅,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孤”“冷”两字,既点出了这座孤立的寺庙,又烘托出周围的环境显得更加寂静、幽深。“泠泠”两字,不仅写出了泉水清澈悦耳的声音,而且使人联想到泉水从石缝间涌出的景象,进一步增添了环境的幽静和美丽。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淮北的自然景色,为下文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故人真吏隐,小槛带岩偏”。这两句诗写景中寓有抒情成分。“故人”指的是作者在汴京的朋友,这里指苏辙。“真吏隐”指的是真正做官而隐居的人。苏轼曾做过端明殿学士,以直龙图阁事知润州。他虽在任上,但并不沉溺于官场应酬,而是喜欢山水之乐,经常游赏于风景优美的地方。“小槛”是小栏杆的意思。“带岩偏”,是指栏杆靠在山崖上,与一般的建筑不同,显得很别致。这两句诗表面上写的是景物,实际上表现的是作者对苏辙的怀念之情。因为苏辙也是一位真正的隐士,所以他的住所才能如此独特。作者在诗的开头说:“过淮山渐好”,正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他的思念之情。

“却望临淮市,东风语笑传。”这两句描写了淮北地区的热闹景象。“语笑”指谈话笑语。据《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引《江表传》,南朝梁武帝萧衍曾自云:“我本封禅,今乃得语笑,不异人间。”可见,“语笑传”并不是随意说说笑笑的意思,而是一种高雅的谈话方式。《文选·张衡<东京赋>》李善注引《汉官仪》:“每朝会,帝常令诸尚书郎及侍中近臣数人并讲论,商榷政事。……帝或语言详博,善史书,听受辞令,了了分明,众庶莫不欢说。”由此可见,“语笑传”在当时是一种很流行的谈话方式。“临淮市”是指临淮关城所在地的市镇。当时临淮关城是南北往来的重要交通要道。因此,这里的市场十分繁华。“东风”在这里是指南方吹来的暖风,它吹动杨柳依依,使得人们的心情愉悦,因而常常谈笑风生。“东风语笑传”一句,既点明了地点,又渲染了气氛,使读者仿佛听到了人们的谈话声。这样写来既衬托了淮北地区的繁华景象,又烘托出作者对苏辙的思念之情。

这首七绝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感情起伏跌宕,充分体现了苏轼诗歌的特色。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抒情紧密结合,浑然一体,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