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水马儿,步步逆流水。
大江东流日千里,此虫趯趯长在此。
君不见,鴳滥堆,决起随冲风。
随风一去宿何许,逆风还落蓬蒿中。
二虫愚智俱莫测,江边一笑无人识。
注释:
君不见,水马儿,步步逆流水。
水马儿(指水马鱼)步步逆流,不停地游动。
大江东流日千里,此虫趯趯长在此。
大江的东流是一日千里,然而这水马儿却始终停留在此处。
君不见,鴳滥堆,决起随冲风。
鴳滥堆(一种水鸟)在水面上飞起,随着风向前进。
随风一去宿何许,逆风还落蓬蒿中。
风吹它飞走,不知道要飞到什么地方;但一旦逆风而上,又回到蓬蒿之中。
二虫愚智俱莫测,江边一笑无人识。
这两种小动物愚蠢还是聪明都不可测,只是在江边的人们只是一笑而过,没有认识到它们的价值。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两种生活在长江中的昆虫——水马鱼和鴳滥堆——的生活习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弱小生命的关注以及对人类行为的思考。
诗的前两句“君不见,水马儿,步步逆流水。大江东流日千里,此虫趯趯长在此。”通过对比展示了水马鱼的生存状态。水马鱼虽然能逆流而上,但终究无法逃脱河流的命运,只能在原地停留。这种对比突出了自然法则的无情和生物的无奈。
第三、四句“君不见,鴳滥堆,决起随冲风。随风一去宿何许,逆风还落蓬蒿中。”以鴳滥堆作为例子,进一步探讨了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鴳滥堆能够利用风力飞翔,但是最终也会因为风力的变化而回到原处。这一部分反映了自然界的不确定性和生物适应环境的复杂性。
诗的结尾“二虫愚智俱莫测,江边一笑无人识。”则将焦点转向人类。作者指出,尽管这些生物的行为看似愚笨,但它们的存在却是值得赞赏的,因为它们在面对自然法则时并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了坚持生存。同时,人类的嘲笑也表明了人类对于弱小生命的忽视和不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水马鱼和鴳滥堆这两种生活习性的观察,传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界生命现象的思考以及对人类社会态度的批判。它呼吁人们尊重并保护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命,让它们能够在这个世界上自由地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