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三,三即一,碧眼胡僧数不出。
少林面壁九年,大似抱赃叫屈。
屈屈,黄檗树头,讨甚木蜜。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偈颂五首》之三。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译文、注释以及赏析:
一即三,三即一(第一句)
释义: 这一句表明了“一”和“三”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它们本质上是一致的。
碧眼胡僧数不出(第二句)
释义: “碧眼胡僧”指的是外国僧人,“碧眼”是指他们的蓝色眼睛。这句话表达了这些胡僧尽管数量众多却无法计数。
少林面壁九年(第三句)
释义: “少林”是少林寺的简称,“面壁”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和尚修行时面对墙壁静坐的情景。整句话意味着少林寺的和尚们长时间面壁修行,仿佛抱着赃物在叫屈,暗喻他们通过修炼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屈屈,黄檗树头(第四句)
释义: “屈屈”是佛教用语,意为修行者内心的烦恼或障碍。“黄檗树头”指的是禅宗中著名的黄檗古寺附近的一棵大树,常被用来比喻修行的场所。这里说“在黄檗树头上讨甚木蜜”,意味着修行者追求的是内心的解脱,而非外在的物质或名利。
译文
- 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蓝色的眼眸中的外国僧侣难以计数。
- 少林寺内的和尚们在面壁禅修中度过九年,好似怀抱着罪证在申诉冤枉一样。
- 弯曲弯曲,黄色的柏树顶端,寻找什么叫做真正的蜂蜜。
注释
- 碧眼胡僧:指外国僧人。
- 抱赃叫屈:形容内心有冤屈却难以言说。
- 黄檗树头:禅宗修行者常去的地点之一,象征着修行的场所。
- 木蜜:佛教用语,指心灵的平静和清净。
赏析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禅宗修行者内心的觉悟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诗中的“碧眼”和“黄檗树头”等元素,既是对佛教文化的具体描绘,也体现了作者对禅宗修行方式的深刻理解。整首诗简洁而富有哲理,是对禅宗修行境界的一种诗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