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钟声披七条,轻轻击著无明发。
买来糊饼是馒头,苦哉观世音菩萨。
颂古
介绍
“颂古”并不是一个文学作品的名称,而是一种文体和音乐形式。在古代文学中,颂歌是用于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的一种表达形式,它通常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合称“三颂”。这些作品以赞美、颂扬为主题,通过诗歌、文章、演讲等形式来表达,主题可以包括神、君主、名士、功绩、美景等。
《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经·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颂’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颂’与‘容’古字通用。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
颂古作为文学体裁之一,并不存在,但通过对《颂》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通过颂歌来表达对祖先功业、美德或才能的赞美之情。这种文学形式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内涵,也展现了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歌颂精神。
颂古并非是一个特定的文学作品名称,而是古代文学中用于赞美和歌颂的一种文体和音乐形式。通过对《颂》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美学价值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相关推荐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颂古:这是一首诗,通过颂扬古代的钟声来表达某种感慨或哲理。 2. 试问钟声披七条:询问钟声是否穿越了七条道路,暗指声音传播的距离和穿透力。七条路可能象征着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3. 轻轻击著无明发:钟声轻轻地敲打,发出的声音却无法传达给那些没有开眼的人(即聋人),这里的“无明”指聋哑人士。 4. 买来糊饼是馒头:虽然作者自己没有吃到这个“馒头”,但是通过购买这种食物的行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颂古 第一句:灵云一笑见桃花,三十馀年始到家。 - 灵云:这里可能是指一个特定的地点或场景,可能是诗人在某个地方遇到的景象或记忆。 - 一笑见桃花:形容看到的景象美好,让人心情愉悦。 - 三十馀年:指诗人在外漂泊了三十多年。 - 始到家:终于回到了家,结束了在外漂泊的日子。 第二句:从此春风春雨后,乱随名字落天涯。 -
【注释】 ①廛:市井,指城市。 ②小隐:指隐居于山林之中。 ③论:评论。 ④馀欢:指生活的欢乐。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隐逸生活的诗。诗人借颂古人的“大隐”和“小隐”,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喜爱。诗中用“各得其所”来概括“大隐”与“小隐”的不同特点,认为无论是隐居于城还是山野,只要心无杂念,随分享受,就是最好的。最后两句则从人生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不必拘泥于出处,只要在适当的地方
【注释】颂古:即《赞佛》,是一篇讽刺佛教的文字。泗州,今属江苏。狗子:佛门中人自称。泥捏活大圣,意谓他们只是泥巴捏成的偶像而已。泗州人:指佛教的信徒。说:告诉。 【赏析】这首诗用讽刺的语言写佛教徒,把佛比成泥塑的大圣,以讥讽佛教徒不悟其真性。诗中用“狗子”和“泥捏活大圣”作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佛教徒的本质。诗中还用了“不是泗州人”来说明作者对佛家弟子的鄙视。全诗语言简练,幽默诙谐,耐人寻味
夹山不在一桡上,明月芦花夜夜寒。 谁谓华亭消息断,俨然秋色在江山。 诗句释义: 1. “夹山不在一桡上” - 此句描绘的是一种超越常人想象的自然景观。"夹山"可能指的是两座山峰之间的狭窄山谷,而"一桡上"则暗示了这种景象虽小却极为罕见。这里的“不在一桡上”意味着这种美景并非随处可见,而是需要特定的观察角度或条件才能发现。 2. “明月芦花夜夜寒” -
【注释】 ①颂古:即咏史诗。咏史,以古事为题材的诗歌。 ②扫地泼水相公来:指诗人来到京城后,被宰相召请去打扫庭院并泼洒清水。 ③最好三门八字开:指宰相家的门额上写着“三门”二字,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门口有对联一副,院内又有亭台楼阁等等,非常气派。 ④祇恐玉堂便归去:意思是说,恐怕不久就要离开朝廷而归隐了。 ⑤未容莲社久追陪:莲社是唐代文人聚会的地方,杜甫曾写诗云:“莲社吾将客,芙蓉君可亲
【注释】颂古:赞美古代的圣贤。诸佛出身处,千般谩度量:指古代的圣贤们在修行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东山行水上,眨眼过扶桑:形容古代的圣贤们如同在东山上行走,穿越水面,瞬间就到了扶桑国(即日本)。 【赏析】这首诗以赞美古代圣贤为主题,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他们历经磨难、勇往直前的形象。同时,诗中的“眨眼过扶桑”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古代圣贤们的精神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
【注释】 颂古:古代诗歌。 多方窃得破衣裳:多方:许多人;窃:偷。许多不法之徒偷来许多破旧的衣物。 壁倒篱坍没处藏:壁倒、篱坍:墙倒屋塌、篱笆倒塌;没处藏:无处藏身。比喻没有地方藏身,无法隐藏。 更有一般无赖汉:一般无赖:指那些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 不曾同伴要分赃:不曾:未曾;同伴:一同去;分赃:分取战利品。指那些结伙抢劫的人,并没有同伙,但也要瓜分财物。 【赏析】
【注释】 比:比喻。拈来伸一问:指用比喻的方式询问。如何举众尽茫然:怎样让众人都不明白。 不因一扑百杂碎:不会因为一次打击就使众多事情都混乱不堪。定作人间丑妇冤:一定把那些被人认为是丑恶的女性定为冤屈。 【赏析】 这首七绝是咏史的名篇,借咏《木兰诗》中“东市买马西市买鞍”一段,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地压迫妇女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同情,同时也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无道。 此诗前两句以喻入诗
【注释】 世间无物可罗笼:世间没有可以困住它的。罗,用绳子或网等绕住。 嵯峨万仞峰:高高的山峰。嵯峨,山峰耸峙的样子。万仞峰,形容极高。 忽若有人猛推落:忽然好像有人猛地把它推开。猛,突然。 腾身云外不留纵:飞身到了云外,不再留在这里。 【赏析】 这首诗是咏物诗。诗人通过对松树形象的描写,表现了松树不畏风雨、不惧寒暑的傲岸品格和凌霜斗雪的崇高气质。 首句“世间无物可罗笼”,写松树高洁、刚直、坚韧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奉赠张籍太祝》一诗,全诗如下: 超谈胡饼应时机,遂块知非师子儿。 败叶霜风都扫尽,古松方见岁寒枝。 注释: 1. 超谈胡饼应时机:超谈,指超脱世俗的言论。胡饼,即胡饼,一种面饼。应时机,指符合时宜、得当。这句诗的意思是:谈论超脱世俗言论,顺应时宜,就像吃胡饼一样恰到好处。 2. 遂块知非师子儿:遂块,意为随意,无拘无束;知非师子儿,意指知道不是真正的狮子
【注释】 ①颂古:本篇为咏史之作。②把住谩周遮:指对往事的追忆,追述当年如何“把住”,即怎样处理或对待。③一段风流出当家:这里指一个有作为的人应当具有的才华和能力。④漆桶破:比喻才智短浅。⑤争能撒土又抛沙: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只是虚张声势。⑥撒土抛沙:比喻玩弄权术、耍弄手段。⑦风月场:旧时指男女社交场所。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著名诗人马致远的作品。诗中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
以下是对《颂古》的逐句释义: 1. 昨日定今日不定,正令已行皆逐正 - 注释:昨日决定的事今天却不确定,已经颁布的命令现在都跟随正确的方向。 - 赏析:这两句诗反映了时间的无常和命令执行过程中的变化。昨日的决定可能因为新信息的出现而改变,而执行这些命令的人可能已经根据新的情况进行了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或情况。这种变化体现了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2. 卓下灵山皂纛旗
【注释】 颂古:赞颂古代的贤才。 一火:一火即炼钢,比喻人才。 铸成:造就、培养。 金弹子:用金制造的弹丸,比喻贤才。 团圞:形容大而难动的物体,比喻顽固的东西。 钳锤:指锻造工具。 万仞峰头:高高的山峰。 天边白凤儿:天上的白凤鸟。这里用白凤儿比喻贤才。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古代的贤才,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表现出了诗人对古代贤才的敬仰之情。 首句“一火铸成金弹子”,以火铸成的金弹子为喻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颂古 静鞭声里驾头来,紧握双拳打不开。 打得开,云压香尘何处是,静鞭声里驾头来。 释义: - 第一句“静鞭声里驾头来”,描绘的是一幅画面:在安静的鞭声中,马车缓缓走来。这里的“静鞭声”指的是马鞭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庄严的感觉。而“驾头来”则暗示着车上有一个人正在前行。 - 第二句“紧握双拳打不开”,表达了这个人对某种困境的无奈和挣扎。紧握双拳意味着用力地尝试去打开局面
注释:居士(指有地位的人)倒在地上,灵照(可能指一个和尚)把他扶起。乞儿(乞丐)耍手段,讨什么便宜?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通过对比居士和乞儿的行为来讽刺那些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人之间的不同对待。诗人用“倒地”和“扶起”两个动作来形容居士和乞儿的不同遭遇,暗示了他们之间的区别。接着,诗人用“乞儿伎俩”和“讨甚巴鼻”这两个词汇来形容乞儿的狡猾行为,暗示了乞儿的不道德
【注释】 颂古:指《古诗为焦赞画眉》。 平地摝鱼虾,辽天射飞鹗(é):意思是说在平坦的地面上捉到鱼虾,在辽阔的天空中射下飞翔的飞鸟。 跛脚老云门,千错与万错:意思是说我虽已年高体衰,但还能有千错万错的勇气。 【译文】 在平坦的土地上捉鱼虾,在辽阔的天空中射飞鸟。 我虽已年迈体衰,但还有千错万错的勇气。 【赏析】 这是一首自谦诗,作者以自嘲的口吻,写出了自己虽然年迈但仍能有所作为
注释:崔颢曾经题诗赞美黄鹤楼,长沙拈起当风流。大千世界中,众生都在为家业而忙碌奔波,然而诸佛却从未真正存在过。 赏析:这首诗以崔颢的黄鹤楼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纷扰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运用了“拈起”一词,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世为家业而忙碌奔波的画面。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诸佛的存在与众生的忙碌,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赏析】 腊月烧山,对面热谩。 腊月里烧山,是诗人的想象。“对面”,即面对面。“热谩”,即无聊、无益。 瞥然悟去,身在长安。 诗人忽然醒悟,原来自己身处京城长安。“长安”,古称京兆,是当时的首都。 咄哉无限未归客,沙里求油实可怜。 “咄哉”,感叹词,表示惊讶、赞叹;“未归客”,指未能回家的人。 “沙里求油”,比喻徒劳无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面对自然景观,产生了幻觉,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自身之境
赵州,是佛教禅宗的一代宗师。他的“赵州茶瓯”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他常说: “吃茶去。” 这“吃茶去”,就是用茶漱口、洗心,使人清心寡欲,达到“无我”的境界。 “钵盂上安柄,至今成话霸。” 这句话说的是,赵州和尚的茶碗上有把子,现在成了禅门中的一种说法。 注释: 颂古(zòng gǔ) 即颂扬古人,也作《诵古》,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体裁。这种体裁往往以历史典故和人物故事为题材
注释:满弓的箭射不中,长长的剑斩不开;令人可笑的是日月无处可照,在这大千世界里别有一番天地。 赏析:这是一首咏叹诗,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宇宙无限广阔、无物可指的赞叹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形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奇幻的世界。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日月无所依附的现象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注释】颂:歌颂,赞美。迅雷:形容雷声巨大。破:冲开。澄潭:深水潭。三月:比喻病重或死。膏肓:心与膈膜之间,比喻病情最严重的地方。风:比喻良好的风气。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赞扬一位身患重病的友人。首句写雷声震破月色,暗示这位朋友的病非常严重;次句说这位朋友在雷雨声中昏迷了三个月;三、四句写雷雨过后,这位朋友身体康复,并且能为别人治病了。全诗用“迅雷”、“澄潭”等形象的比喻,把雷声震破月色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胡须赤,赤须胡。” - 注释: 描述的是人物的外观特征,即胡须颜色为红色,这里用“赤”来形容。 - 赏析: 这句话通过颜色和动作描绘出一个粗犷、豪放的形象,红色胡须象征着这位人物的勇猛和不羁。 2. “珠走盘兮盘走珠。” - 注释: “珠走盘”可能是指某种游戏或舞蹈,而“盘走珠”则形容其动作迅速且流畅。 - 赏析: 此句展现了一种动态美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赏析“颂古”。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题为《颂古》,应为歌咏古人的诗作。首句写远行之人客居他乡如在天边
诗句释义 1 颂古:此诗可能是一首对某个古代人物或事件的描述或赞颂。 2. 茫茫梦里去游南:暗示诗人在梦中漫游到南方,可能指一个遥远的地方或一个梦境中的目的地。 3. 五十三参:这应该是一个特定的数字或计数,可能与诗歌的主题或内容有关。 4. 发指端:这里的“指”和“端”可能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而“发指”则可能表示愤怒或失望的情绪。 5. 大士臂长衫袖短
【注释】 颂古:即《赵州从上堂记》,为宋代禅宗大师石霜庆琏的著名讲经文。赵州(804—903)名和尚,俗姓范,是临济宗黄龙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曾到河北赵县(今属河北)弘法讲经,后被唐宣宗赐号“佛图澄”而尊称为“赵州”。 行脚(行走于道路):指游方僧人。 虚堂(虚寂之堂):指寺院。 住山:指隐修禅林。 恢(xī)佛租:恢复佛教租税的征收。此句意为恢复佛教的繁荣和兴旺。 九重城(zhòng):指皇宫
【注释】颂:赞颂。颂古:赞美古事,即咏史诗。雪峰:指佛教中的“雪窦山”。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咏史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诗以“雪窦山”为题,赞颂该山的僧人不杀俗人、扶危济困的高尚品质。 首句“雪峰踏者僧不杀”,是说雪窦山上的僧人踏着积雪行走,而没有杀一个行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僧人虽然在大雪中行走,但他并不伤害任何人,而是慈悲为怀。 接着“长生扶者僧不起”,意思是说那些曾经得到僧人救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