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初一十五,处处槌钟打鼓。
若不毁谤禅道,便是呵骂佛祖。
尽道慈悲接人,毕竟无过于此。
承天鼻孔笑伊,直是未敢相许。
坐人舌头即不无,争教无舌人解语。
【注释】
月月初一十五,处处槌钟打鼓:每月的初一十五,到处都能听见敲钟打鼓的声音。
若不毁谤禅道,便是呵骂佛祖:如果不诽谤禅宗,那就等于在辱骂佛祖。
尽道慈悲接人,毕竟无过于此:大家都说慈悲地接引众生,但最终也不过如此。
承天鼻孔笑伊,直是未敢相许:承受天空的鼻子嘲笑他,直是不敢相许。
坐人舌头即不无,争教无舌人解语:坐在人的嘴里,舌头自然存在,怎么能让没有舌头的人会说话呢?
【赏析】
这首诗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韶州大梵寺说法时所作的偶言。全诗以“棒”为题,用通俗的语言,把棒法比作打击乐器,以击钟击鼓喻击棒,形象地说明了“棒喝”(棒与喝都是佛教用语)的妙处。
第一句“月月初一十五,处处槌钟打鼓”,说明禅师在讲法时,常常用棒棒打来提醒弟子们专心听讲。这里“棒”就是打击乐器。第二句“若不毁谤禅道,便是呵骂佛祖”,说明棒法的作用就在于破除对佛祖和佛法的误解。第三、四句“尽道慈悲接人,毕竟无过于此”,进一步阐明了棒法的妙用。最后两句“承天鼻孔笑伊,直是未敢相许;坐人舌头即不无,争教无舌人解语”,则将棒法的妙用发挥到了极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天空中的空气能够使人呼吸,就像禅师的棒法能使人醒悟一样。但是,如果连空气都没有了,人还能活吗?因此,即使是没有舌头的人,也能说出话来;即使没有人愿意接受棒棒的教诲,也要勇敢地去面对它。这就是禅师所说的“承天鼻孔笑伊”的意思。
这首诗通过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棒法的妙处,使读者很容易就理解了棒法的真谛。同时,这首诗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它告诉我们,要在生活中不断磨砺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