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迷非悟,谁强名模。
无相三昧,不受涂糊。
越色超声无个事,连声不断念苏卢。
眉芒动处千光含,自肯除非大丈夫。
持心应不失,谋事便忘真。
谁识元明宝,虚劳几度春。
因见普庵老,示我体皆纯。
但依无着性,性幻在逡巡。

【注释】:

  1. 信士画真请赞:是一首佛教诗。信士指信奉佛法的修行人,画真请赞,是请人给画一张佛像供自己礼拜。
  2. 非迷非悟,谁强名模:意谓不迷惑、不觉悟,谁能用名字和形象来描绘呢!“迷”即迷惑,“悟”(悟道)指觉悟。“谁强”是说没有人能够勉强。
  3. 无相三昧(mèi),不受涂糊:意谓达到“无相三昧”,就能超脱尘世一切烦恼,不再为世俗所染。“涂糊”,喻指世俗之尘。
  4. 越色超声无个事,连声不断念苏卢:意谓超越世俗之境界,不被声色所惑,而一心念佛修行。“苏卢”,梵语sutra,意为经文。
  5. 眉芒动处千光含,自肯除非大丈夫:意谓眉毛颤动之处,千万道光芒显现,只有那些心性坚毅如大丈夫的人才能做到。“眉芒”即眉梢,“动”指眉梢的颤动。
  6. 持心应不失,谋事便忘真:意谓在修持时应该保持一颗纯洁的心,不应被杂念所侵扰;在做事时要忘记真实的事情,不要执着于外在的事物。
  7. 谁识元明宝,虚劳几度春:意谓谁能够认识那元始明本的宝藏呢?白白地浪费了多少时光啊!“元明宝”指佛性的本体,“虚劳”指徒然劳苦。
  8. 因见普庵老,示我体皆纯:意谓因为见到普庵老和尚,他向我传授了修持的方法,使我领悟到佛性的真实本性。“体皆纯”指佛性的本质纯正。
  9. 但依无着性,性幻在逡巡:意谓只要依止于空无性的状态,就会明白佛性的本质是虚幻无常的。“无着性”指的是不执著于任何事物,“逡巡”指徘徊不定。
    【赏析】:
    这首《信士画真请赞》是一首颂扬佛性与修行的佛教诗歌。全诗以“信士画真请赞”为题,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与佛性的深刻认识和追求。
    第一句“非迷非悟,谁强名模”直接点明了修行的目标,即不迷惑、不觉悟。这是修行者的根本要求,也是对世人的一种警示。
    第二句“无相三昧,不受涂糊”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方式,即要达到一种无相的境界,不被世俗所染、所累。这是一种超脱的境界,也是修行者的理想状态。
    第三句“越色超声无个事,连声不断念苏卢”描绘了修行者在面对世间纷扰时,能够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宁静。这种心境的宁静来自于对佛性的深刻理解,也来自于修行者的坚定信念。
    第四句“眉芒动处千光含,自肯除非大丈夫”则进一步描绘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他们能够在面对世事变幻时,始终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被外界所动摇。这种内心的坚韧和坚定,正是修行者所需要的品质。
    第五句“持心应不失,谋事便忘真”是对修行者内心修养的总结。他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不被世俗所侵扰;在做事时,也要忘记真实的事物,不要执着于外在的事物。这是一种对修行者内心的要求,也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指导。
    第六句“谁识元明宝,虚劳几度春”则是对修行者智慧的赞美。他们认为只有那些真正认识到佛性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佛性的本质。而对于那些徒然劳苦的人来说,他们只是在虚度年华而已。这是一种对修行者智慧的肯定,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第七句至第九句是这首诗的核心部分。其中,“因见普庵老,示我体皆纯”一句表明了诗人受到普庵老和尚的影响,领悟到了佛性的真实本质。“但依无着性,性幻在逡巡”则进一步阐述了修行者应该依止于空无性的状态,明白佛性的本质是虚幻无常的。这种对佛性的理解,是修行者必须经历的过程。
    整首诗通过对修行过程的描述,展现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它鼓励人们放下世俗的执念,去追求真正的自我;同时也告诫人们,修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