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处跳得出,闹浩浩处可横身。
闹浩浩处挨得行,静悄悄处堪驻足。
注释:在安静的地方可以跳得出来,在喧哗的地方可以横着身体。
闹浩浩处挨得行,静悄悄处堪驻足。
译文:在喧闹的地方可以行走自如,在安静的角落能停下脚步。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来描绘两种不同的环境,一种是喧嚣热闹的地方,另一种是宁静祥和的地方。作者用“静悄悄处堪驻足”来形容后者,表达了对宁静环境的向往和喜爱。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即在喧嚣中保持冷静,在平静中寻找安宁。
静悄悄处跳得出,闹浩浩处可横身。
闹浩浩处挨得行,静悄悄处堪驻足。
注释:在安静的地方可以跳得出来,在喧哗的地方可以横着身体。
闹浩浩处挨得行,静悄悄处堪驻足。
译文:在喧闹的地方可以行走自如,在安静的角落能停下脚步。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来描绘两种不同的环境,一种是喧嚣热闹的地方,另一种是宁静祥和的地方。作者用“静悄悄处堪驻足”来形容后者,表达了对宁静环境的向往和喜爱。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即在喧嚣中保持冷静,在平静中寻找安宁。
【注释】 禅人:指禅宗的僧人。赞:赞叹,称赞。 德山临济:是临济宗的创始人之一。 棒喝:佛教用语,指佛祖用木棒或铁棒打人头或以棒点人头以示警悟。 云门顾鉴:指云门寺,在浙江天台县东。 伎俩:花招,手段。 径山: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南,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径山派所传。 无伎俩:没有花招,不耍手段。 握拳端坐眼如眉:形容他坐在那里双手紧握,眼睛睁得圆圆的,像眉毛那么粗,表示他的神态非常专注。 【赏析】
注释: 水黑染成,恰似真个。 水的颜色已经染成了黑色,就像真的一样。 据坐胡床,胡挥乱做。 坐在胡床(古代的一种坐具)上,胡乱地挥动着。 三十年后,此话大行。 三十年后,这种说法将会广为流传。 籍没乃翁,胶黏滞货。 没收了你的家产,你将成为无法偿还债务的货物。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寓言诗,通过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和命运,寓意了贪婪、愚昧和无知的后果。 诗中的“水黑染成,恰似真个
【注释】 1. 长老:对年长者的尊称。 2. 三要三玄:道家语,谓“三要”、“三玄”即“三要三玄”。《太玄经》曰:“玄者,天也;要者,道也。”故“三要三玄”指玄天之道。 3. 窠窟:指佛祖的巢穴。 4. 神通:指法术或本领。 5. 吐露不出:意指佛法深奥,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 6. 咄咄:形容惊叹声。 【译文】 佛日常长老请赞,赤手空拳全提,金圈栗棘。 跳出三要三玄,破荡佛祖窠窟。
这是一首描绘禅僧生活的诗句。下面是逐句解释: 第一句:“据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 注释:这句诗描述了僧人在修行过程中,要像老虎一样抓住头部和尾部,即保持警惕,同时又要收敛,不张扬。"据虎头"意指要有所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收虎尾"则意味着要有节制,不过分放纵。 第二句:“了无禅道与人参,滴水便见波澜起。” 注释:这句诗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无我"或“空”的观念
【注释】 禅人:禅宗僧人。赞:赞美,称颂之意。其四:这是第4首。 眼横、鼻直:形容僧人目光如横线,鼻梁挺直。村僧:乡村的僧侣。浑无一窖:指僧人肚里空无所有。 两奉诏旨住持:指僧人两次得到官府的命令,担任寺庙住持。添得丛林热闹:使得寺庙中的气氛更加活跃。丛林:佛教语,指寺院。 若论直指单传:如果只从道理上讲,禅宗是单传的。直指:直接指点。单传:单独传授。 正是睡梦未觉:这恰恰是在梦中还没有醒来。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入室爱用拳头,佛来也不放过。 - 注释:“入室”指的是进入佛门或佛教修行之地,这里特指禅宗的修行场所。“爱用拳头”意味着禅宗修行中强调的直截了当和身体力行的精神。“佛来也不放过”则表明无论何种情况,都坚持其修行原则。 - 译文:即使是在禅宗修行场所,也毫不放松地坚持其修行原则,无论是面对佛还是其他事物都不放过。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禅宗修行者对佛法的坚定信仰和实践精神
【注释】 真际道人请赞:真际,即真宗。真宗是禅宗五祖之一,后嗣称真际。 一句全提,了无向背。“提”指“提举”,意为“提起”“指点”。 临济正宗,恣意破碎。临济宗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其法门以顿悟为主,提倡“喝斥”,直截了当,不容含糊。 弥天过犯,不容忏悔。弥天,形容罪大恶极,无法弥补;忏,忏悔。 丹青画出向人前,他家自有通人爱。“丹青”原指绘画用的彩色粉末,后来泛指绘画。“画”指“画人”
【注释】 五戒:佛家五种戒律。不持:指没有遵守。威仪:仪表、仪态。高心:傲慢之心。言不足信:说话不算数,不可信。徒将朽木乱涂糊:比喻徒有虚名而实际并无真才实学。衲僧:禅宗僧人的通称。膏肓病:喻指病重难治之症。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一个禅师的“毛病”,讽刺和嘲笑了那些空谈玄理,却无实际学问的人。全诗语言简炼,用词贴切,以一禅师的“毛病”为中心,通过对比手法,把禅师的“毛病”与一般人的毛病作对比
【注释】 天无私盖,地无私载:天和地都不会庇护、覆盖某物。比喻人世间的是非善恶都是客观存在。 如何形容,生此奇怪:如何形容?这里指“僧”字。生此奇怪:生什么稀奇古怪的事? 为僧不禀僧仪:当和尚却不懂和尚的规矩和礼仪。 学佛力破佛戒:学习佛法却破了佛教的戒律。 鼓舌摇唇:鼓动嘴唇,卖弄口才。这里指僧人在丛林中胡说乱语。 丛林:指寺院。这里借指丛林中的僧侣。 殃害:祸害,损害。 伽梨:即伽梨巾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在家不读书,行脚不参禅。 随流闲打閧,掘地觅青天。 而今老矣方知悔,捏人痛处力加鞭。 ``` 注释: - 在家不读书:在家(指隐居)的时候不读书。 - 行脚不参禅:行脚(出家修行)的时候不参禅。 - 随流闲打閧:随着水流随意游荡,无所事事。 - 掘地觅青天:挖地寻找真正的知识和真理。 - 而今老矣方知悔
【注释】 偈颂:佛教经文的韵文体,用散文写成。六十五首:这里指《大正藏》中收有《六十五偈颂》。其十五:这是其中第15首。 “在眼曰见”:在眼睛能看见。 “在耳曰闻”:在耳朵能听见。 “在手执捉”:拿在手里可以抓。 “在足运奔”:走路时脚会飞快地跑。 “豁开则东西南北”:眼睛张开,就可以看到四面八方。 “把住则毫发不存”:眼睛闭合,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连极小的东西也看不到了。 赏析:
注释: 少室山单传一脉,僧尼皆为衲僧。 碓臼生花、驴鸣狗吠,都是人间的声响。 厕坑筹子念诵摩诃经,惊醒了法身无处躲藏。 无处躲藏的法身啊,你又能怎样呢?我行走在荒草之中,你又进入深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禅宗修行者在世俗世界中的生活状态。诗中通过描述和尚们生活的环境(少室山、碓臼、驴鸣狗吠等),以及他们在世俗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念诵摩诃经、惊觉法身无处躲藏、行走在荒草之中、进入深村等)
【赏析】 此偈颂取义于佛教故事。“世尊拈花”是佛祖拈花示众的故事,“迦叶微笑”,表示领悟。“雪峰辊毬”,“玄沙未彻”,“云门顾鉴”,“俱胝竖指”,分别表示不同禅僧的机锋和悟境。全诗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禅宗各流派的特点和特点,同时也表现了禅宗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变化。 【注释】 - 世尊:指释迦牟尼佛,佛教创始人。 - 拈花:佛祖用一朵花示意弟子们领会佛法的真谛。 - 勾贼:指盗贼。 - 破家
月生一,无角铁牛眠少室。 月生二,赤脚波斯入闹市。 月生三,冰生于水,青出于蓝。 此诗描绘了月的不同阶段及其象征意义:一、“月生一”,暗示了宇宙的初始和简朴; “无角铁牛眠少室”象征着宇宙的原始状态,简单而宁静。二、“月生二”,引入了生命的活力与变化; “赤脚波斯入闹市”则代表了新生命的到来与世界的繁华。三、“月生三”,揭示了自然的循环与超越; “冰生于水
【注释】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诗,用白话文表达出来就是:新老交替,不拘泥于传统;一进一出,胡饼里有汁液。擒拿与放走,开眼做梦。照射与使用,鳝鱼进入麻油瓮。 【赏析】 此诗以“一”字为题,取“一”字开头,故名“一”。诗中以“新”对“旧”,“出”对“入”,“擒”对“纵”,“照”对“用”,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既形象又富有哲理。 第一句“一新一旧,跳出窠臼”,意指新老交替,不拘泥于传统;第二句“一出一入
【注释】 南至:南方的冬至。 庆无不利:庆祝没有不吉利的事。 石笋:一种岩石,形似竹笋,故名。 抽条:长出枝条。 寒岩:寒冷的岩石。 没巴没鼻:(鼻子)朝前,表示醉得厉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诗,以“日南长至,庆无不利”开篇,点明了题意。接着用“石笋暗抽条,寒岩增暖气”描绘了一幅冬去春来、大自然复苏的景象。最后两句通过描绘王老和林下道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