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除荆棘建伽蓝,七佛常来此处参。
地久天长功不坠,天花时复雨毵毵。
偈颂六十五首 其三十三
莫除荆棘建伽蓝,七佛常来此处参。
地久天长功不坠,天花时复雨毵毵。
注释:不要铲除荆棘去建设寺院,七佛常常来这里参拜。
土地和天空的长久和永恒不会动摇,天上的花时常会下下来,像雨丝一样飘洒。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偈颂,赞美了寺院和七佛的神圣和尊贵。诗中表达了对寺院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七佛的虔诚信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宗教的尊重和依赖。
莫除荆棘建伽蓝,七佛常来此处参。
地久天长功不坠,天花时复雨毵毵。
偈颂六十五首 其三十三
莫除荆棘建伽蓝,七佛常来此处参。
地久天长功不坠,天花时复雨毵毵。
注释:不要铲除荆棘去建设寺院,七佛常常来这里参拜。
土地和天空的长久和永恒不会动摇,天上的花时常会下下来,像雨丝一样飘洒。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偈颂,赞美了寺院和七佛的神圣和尊贵。诗中表达了对寺院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七佛的虔诚信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宗教的尊重和依赖。
【注释】 禅人:指禅宗的僧人。赞:赞叹,称赞。 德山临济:是临济宗的创始人之一。 棒喝:佛教用语,指佛祖用木棒或铁棒打人头或以棒点人头以示警悟。 云门顾鉴:指云门寺,在浙江天台县东。 伎俩:花招,手段。 径山: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南,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径山派所传。 无伎俩:没有花招,不耍手段。 握拳端坐眼如眉:形容他坐在那里双手紧握,眼睛睁得圆圆的,像眉毛那么粗,表示他的神态非常专注。 【赏析】
注释: 水黑染成,恰似真个。 水的颜色已经染成了黑色,就像真的一样。 据坐胡床,胡挥乱做。 坐在胡床(古代的一种坐具)上,胡乱地挥动着。 三十年后,此话大行。 三十年后,这种说法将会广为流传。 籍没乃翁,胶黏滞货。 没收了你的家产,你将成为无法偿还债务的货物。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寓言诗,通过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和命运,寓意了贪婪、愚昧和无知的后果。 诗中的“水黑染成,恰似真个
【注释】 1. 长老:对年长者的尊称。 2. 三要三玄:道家语,谓“三要”、“三玄”即“三要三玄”。《太玄经》曰:“玄者,天也;要者,道也。”故“三要三玄”指玄天之道。 3. 窠窟:指佛祖的巢穴。 4. 神通:指法术或本领。 5. 吐露不出:意指佛法深奥,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 6. 咄咄:形容惊叹声。 【译文】 佛日常长老请赞,赤手空拳全提,金圈栗棘。 跳出三要三玄,破荡佛祖窠窟。
这是一首描绘禅僧生活的诗句。下面是逐句解释: 第一句:“据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 注释:这句诗描述了僧人在修行过程中,要像老虎一样抓住头部和尾部,即保持警惕,同时又要收敛,不张扬。"据虎头"意指要有所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收虎尾"则意味着要有节制,不过分放纵。 第二句:“了无禅道与人参,滴水便见波澜起。” 注释:这句诗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无我"或“空”的观念
【注释】 禅人:禅宗僧人。赞:赞美,称颂之意。其四:这是第4首。 眼横、鼻直:形容僧人目光如横线,鼻梁挺直。村僧:乡村的僧侣。浑无一窖:指僧人肚里空无所有。 两奉诏旨住持:指僧人两次得到官府的命令,担任寺庙住持。添得丛林热闹:使得寺庙中的气氛更加活跃。丛林:佛教语,指寺院。 若论直指单传:如果只从道理上讲,禅宗是单传的。直指:直接指点。单传:单独传授。 正是睡梦未觉:这恰恰是在梦中还没有醒来。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入室爱用拳头,佛来也不放过。 - 注释:“入室”指的是进入佛门或佛教修行之地,这里特指禅宗的修行场所。“爱用拳头”意味着禅宗修行中强调的直截了当和身体力行的精神。“佛来也不放过”则表明无论何种情况,都坚持其修行原则。 - 译文:即使是在禅宗修行场所,也毫不放松地坚持其修行原则,无论是面对佛还是其他事物都不放过。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禅宗修行者对佛法的坚定信仰和实践精神
【注释】 真际道人请赞:真际,即真宗。真宗是禅宗五祖之一,后嗣称真际。 一句全提,了无向背。“提”指“提举”,意为“提起”“指点”。 临济正宗,恣意破碎。临济宗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其法门以顿悟为主,提倡“喝斥”,直截了当,不容含糊。 弥天过犯,不容忏悔。弥天,形容罪大恶极,无法弥补;忏,忏悔。 丹青画出向人前,他家自有通人爱。“丹青”原指绘画用的彩色粉末,后来泛指绘画。“画”指“画人”
【注释】 五戒:佛家五种戒律。不持:指没有遵守。威仪:仪表、仪态。高心:傲慢之心。言不足信:说话不算数,不可信。徒将朽木乱涂糊:比喻徒有虚名而实际并无真才实学。衲僧:禅宗僧人的通称。膏肓病:喻指病重难治之症。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一个禅师的“毛病”,讽刺和嘲笑了那些空谈玄理,却无实际学问的人。全诗语言简炼,用词贴切,以一禅师的“毛病”为中心,通过对比手法,把禅师的“毛病”与一般人的毛病作对比
【注释】 天无私盖,地无私载:天和地都不会庇护、覆盖某物。比喻人世间的是非善恶都是客观存在。 如何形容,生此奇怪:如何形容?这里指“僧”字。生此奇怪:生什么稀奇古怪的事? 为僧不禀僧仪:当和尚却不懂和尚的规矩和礼仪。 学佛力破佛戒:学习佛法却破了佛教的戒律。 鼓舌摇唇:鼓动嘴唇,卖弄口才。这里指僧人在丛林中胡说乱语。 丛林:指寺院。这里借指丛林中的僧侣。 殃害:祸害,损害。 伽梨:即伽梨巾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在家不读书,行脚不参禅。 随流闲打閧,掘地觅青天。 而今老矣方知悔,捏人痛处力加鞭。 ``` 注释: - 在家不读书:在家(指隐居)的时候不读书。 - 行脚不参禅:行脚(出家修行)的时候不参禅。 - 随流闲打閧:随着水流随意游荡,无所事事。 - 掘地觅青天:挖地寻找真正的知识和真理。 - 而今老矣方知悔
狮子教儿迷子诀,拟前跳掷早翻身。 狮子教其跳跃的诀窍,准备向前时却突然掉头,这是在教导它不要过于急躁。 罗纹结角交锋处,鹘眼临时失却踪。 狮子与羚羊在花纹交错的地方交战,但当羚羊用锐利的眼睛瞄准时,狮子突然失去踪影。 注释:本诗是一首佛教禅宗公案诗,描述了一只狮子和一只羚羊的对决场景。狮子教其跳跃的诀窍,准备向前时却突然掉头,这是在教导它不要过于急躁。狮子与羚羊在花纹交错的地方交战
注释 方脱钟山阶级难,却来遮里养残躯。 那知踪迹难遮掩,又见驱驰走使符。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人生困境和挣扎的诗。首句“方脱钟山阶级难”,意思是刚刚脱离了钟山(即官场)的束缚,感到解脱,然而却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困境。次句“却来遮里养残躯。”则表示虽然摆脱了钟山的束缚,但生活还是困难重重,需要自己养家糊口,继续维持生计。第三句“那知踪迹难遮掩”,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艰难和困境,让人难以找到出路
【注释】 偈颂六十五首:即《六祖坛经》卷下。偈: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毒蛇咬破鼻孔中,虾蟆咬破眼睛孔。 译文:一切数的句子都不是真正的句子,与我的灵性觉悟有何关系呢? 毒蛇咬破了你鼻孔中的气,虾蟆咬破了你眼睛中的神。 赏析:此诗是一首偈颂之作,其内容是说佛理深奥,难以用言语表达,只有通过悟性才能理解。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佛理比作毒蛇和虾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佛理之难解。同时
注释:利剑斩破虚空,万物在刀下轰鸣作响。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令人更加厌恶痛苦。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偈颂,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认识。首句“利剑斩虚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时光如利剑一般锋利无比,能斩破一切虚幻。接着以“万象鸣嚗嚗”来表达万物在岁月中不断变化和消逝的凄凉景象。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每年都会迎来这个时刻,但无论怎样都无法改变
【注释】: 秋江清浅时,白鹭和烟岛。良哉观世音,全身入荒草。 良哉:美哉。 观世音:观世音菩萨,佛教中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 全身:整体。 荒草:野草。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玄奘在西天取经路上所作的偈颂诗。全诗以写景为引子,通过描写“白鹭”与“烟岛”,以及“良哉”和“观世音”,来表达出作者对于佛法的虔诚信仰以及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其中,“秋江清浅时
【注释】 拳来拳应:拳头打过来,拳头也会迎上去。拳踢交参:用拳击打着人,也用脚踢着人。孰负孰胜:是输还是赢?摇头摆尾过牢关:形容一个人耍赖,故意不守规矩。刖足之言谁肯信:像被砍了脚一样的痛苦,人们怎么会相信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偈颂·六十五首》中的第三十三首。这是一首描写武术较量的诗。 诗中“拳来拳应,踢来踢应”两句写拳与脚的互相呼应,形象地写出了武术家们运用拳脚的娴熟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