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融法界,念尽毗卢。
千眼顿开,纤尘不立。
游戏宝明空海,超越菩提觉场。
善财入楼阁之门,重重无尽。
居士供蒲塞之馔,种种庄严。
以上妙饮食供养为法门,以广大愿心总持为佛事。
一一摄入,一一交参。
一一圆融,一一周遍。
理事平等,真俗混融。
凡圣同源,因果不二。
直得文殊骑狮子,入普贤鼻孔里藏身。
普贤骑象王,入文殊眼睛里瞌睡。
释迦弥勒,掩耳偷铃。
势至观音,抱赃叫屈。
这首诗是一首偈文,表达了佛教中的一些观念和修行的境界。下面是对每句的释义:
- 尘融法界,念尽毗卢。
- “尘”指的是烦恼、执着,“融”意味着消融。在这里,它形容修行者将内心的烦恼和执着消融到佛性之中。“法界”指的是佛法的世界,“毗卢”(意为清净)表示清净无染。这句话表达了修行者通过修行达到与佛法世界合一的境界。
- 千眼顿开,纤尘不立。
- “千眼”象征着无数的智慧和观察力,“顿开”表示突然之间全部打开。这里形容修行者的慧眼突然全部开启,能洞察一切。“纤尘不立”则指没有一点尘埃和障碍,表明修行者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能够不受外界干扰。
- 游戏宝明空海,超越菩提觉场。
- “游戏”在这里指的是修行的过程,如同游戏一样充满乐趣。“宝明空海”指的是佛法的智慧和真理像海洋一样深邃广阔。“超越”表示修行者超越了生死轮回,达到了觉悟的状态。这里的“菩提”是指觉悟,“觉场”表示觉悟的境界。
- 善财入楼阁之门,重重无尽。
- “善财”在这里指的是修行者的心志或精神追求。“入楼阁之门”比喻修行者进入佛法的殿堂,不断深入。“重重无尽”意味着修行的道路无穷无尽,修行者需要不断地精进和努力。
- 居士供蒲塞之馔,种种庄严。
- “居士”指的是出家人,这里特指修行者。“供蒲塞之馔”是指供养佛像等佛物,以示虔诚。“种种庄严”表示修行者在供养中展现出各种庄严和敬意。这里的“斋食”指的是素食,表示修行者以素食为食,保持清静的生活。
- 以上妙饮食供养为法门,以广大愿心总持为佛事。
- “妙饮食供养”是指用美味的食物来供养佛法,表达对佛法的重视和尊重。“以广大愿心总持”表示修行者以广大的愿望和坚定的意志来维护佛法。这里的“法门”指的是通向佛法的道路和方法,“佛事”是指佛教仪式和活动。
- 一一摄入,一一交参。
- “一一摄入”是指修行者逐一地摄取佛法的智慧。“一一交参”是指修行者逐一地体验和参悟佛法的内涵。这里的“参”指的是参悟、参究。
- 一一圆融,一一周遍。
- “一一圆融”是指修行者逐一地融合佛法的智慧。“一一周遍”是指修行者逐一地体验和领悟佛法的各个方面。这里的“周遍”指的是全面、完整。
- 理事平等,真俗混融。
- “理事平等”是指佛法中的真理和现象(事务)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真俗混融”是指修行者通过修行将真我和俗我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内外一致的境界。这里的“混融”指的是融合、统一的意思。
- 凡圣同源,因果不二。
- “凡圣同源”是指无论是凡人还是圣人,他们的根源都是一样的,都是从佛法中来的。“因果不二”是指因和果是统一的,没有分离。这里的“不二”指的是不二法门,即达到无二的境地。
- 直得文殊骑狮子,入普贤鼻孔里藏身。
- “直得”可以理解为完全能够做到或者得到某种境界。“文殊骑狮子”是佛教故事中的故事,描述了文殊菩萨骑着狮子的形象。“入普贤鼻孔里藏身”则是说文殊菩萨能够进入普贤菩萨的鼻孔里隐藏自己,表现出他的神通广大。这里的“藏身”指的是隐居、潜行的意思。
- 普贤骑象王,入文殊眼睛里瞌睡。
- “普贤骑象王”同样是佛教故事中的故事,描述了普贤菩萨骑着象王的形象。“入文殊眼睛里瞌睡”则是说文殊菩萨能够进入普贤菩萨的眼睛里使他变得困倦。这里的“瞌睡”指的是昏昏欲睡的样子。
- 释迦弥勒,掩耳偷铃。
- “释迦弥勒”指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和后来的弥勒佛。“掩耳偷铃”是一个寓言故事,描述了一个盲人用手去碰响铃铛,铃铛发出声音时他捂住耳朵不让其听到。这个故事用来比喻那些自认为聪明的人实际上却不知道真正的道理。这里的“掩耳偷铃”指的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 势至观音,抱赃叫屈。
- “势至观音”指的是大势至菩萨,他是观音菩萨的弟子,也是一位具有神通广大能力的菩萨。“抱赃叫屈”则是说大势至菩萨抱着赃物向人们申诉冤情。这里的“抱赃叫屈”指的是自作主张或者胡说八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