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冬凛冽寒,滴水便成团。
翻忆少林祖,齐腰立雪难。
或谓将心与汝安,觅心不见一毫端。
廓然记得来时路,顿觉壶中景象宽。
琉璃光里一般般,午夜依依月正圆。
最先三子得皮肉,末后一人得髓还。
残冬凛冽寒,滴水便成团。
翻忆少林祖,齐腰立雪难。
或谓将心与汝安,觅心不见一毫端。
廓然记得来时路,顿觉壶中景象宽。
琉璃光里一般般,午夜依依月正圆。
最先三子得皮肉,末后一人得髓还。
译文:
在残冬的凛冽寒风中,每滴水珠都凝聚成了小团。回想起那年少林寺的日子,师父们以齐腰深的大雪而立,令人肃然起敬。有人说,把心交给你,但找不回一丝一毫的痕迹。当我回忆起来时的路途时,突然意识到内心的平静如广阔无垠的壶中景象般宽广。月光下,琉璃的光芒闪烁着,让人心生感慨,时间就在午夜时分缓缓流逝,月亮圆满明亮。最先到达终点的是三位弟子,最后一位也获得了宝贵的智慧。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冬日景象和对少林寺师兄弟们的描述,展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诗中“残冬凛冽寒”和“滴水便成团”用极简的语言勾勒出冬季严寒的气氛,同时象征着心灵的纯洁和坚定。接着,作者回忆了当年在少林寺的日子,通过对比“齐腰立雪难”与“将心与汝安”,表达了对禅宗修行的深刻理解。
诗的第二段通过对“或谓”的提出,引入了一个哲学问题,即如何将内心平静地分享给他人。这不仅是个人修为的问题,也是修行者与众生之间的互动方式。随后,通过“廓然记得来时路”,诗人表达了对于过去经历的一种回顾和领悟,这种领悟使心灵得以扩展,仿佛壶中的水得以扩展至无边无际。
最后一联“最先三子得皮肉,末后一人得髓还”则是对前面描述的总结与升华。这里的“皮肉”和“髓还”分别代表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成果,强调了修行过程中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收获。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与智慧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