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灵明无一物,几人认得黄金骨。
扶锹肩上便行时,大辩从来还若讷。
【注释】
《颂古》是一首乐府诗,属《相和歌辞》。《相和曲》是汉鼓吹曲的一类。“颂古”即咏古,指歌颂前代圣贤或古代事物。
灵明:佛家称人的本性为“灵”,称宇宙万物为“明”。
大辩:指佛家所说的“般若之智”。“还若讷”:语出《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是何言也?”孔子认为,好说漂亮话、装得好看、对人恭敬讨好,都是虚伪的表现,是不可取的。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和尚的见闻。他看到山中有一个和尚,便上前与他攀谈起来。和尚说他已经看破红尘,不问世事,只吃斋饭而已。这个和尚在山上修行了很久,早已参透人生的一切,只是偶尔到山下与世人见面罢了。
首句“本地灵明无一物”中的“本地”指自己居住的地方。“灵明”指佛家说的本性,即“本来面目”。佛教认为人的本性是空的,本无所谓善恶,无所谓是非,无所谓好坏。这里说自己的本性是“灵明”的。“无一物”指佛家所说的“三毒”(贪欲、瞋恚、痴)都已除去,没有一点世俗之物。
第二句“几人认得黄金骨”,意思是说世上有几个人能认识他的本来面目呢?这里的“黄金骨”指佛家的“舍利子”,即释迦牟尼佛的遗骨。“舍利子”是佛祖生前遗留下来的结晶体,非常珍贵,但佛祖已涅槃成佛,因此只有少数人知道。这里以佛祖之骨比喻自己的本来面目,说明自己的本性是非常高贵的,一般人很难认识到。
第三句“扶锹肩上便行时”,意思是说当他用锹挖土准备下山的时候,忽然想起了什么。这句诗表面上是说自己正在用锹挖土准备下山,实际上是指自己正在悟道,即将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末两句“大辩从来还若讷”,“大辩”指佛家所说的“般若智慧”。“还若讷”指佛家所说的“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佛家那种深奥的大智慧从来都是表现得十分谨慎,不轻易说话的;而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高人。
全诗通过描写一位高僧与作者的对话,表现了高僧的悟道过程,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