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纵横,十方坐断。
未谙此脉,举步犹难。
注释:
妙用纵横,十方坐断。
妙用纵横:意指神通广大,无所不至。
未谙此脉,举步犹难:意指对佛理、佛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行动起来就困难重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通过描述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佛力,表达了修行者对佛法的向往和对修行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妙用纵横,十方坐断。
未谙此脉,举步犹难。
注释:
妙用纵横,十方坐断。
妙用纵横:意指神通广大,无所不至。
未谙此脉,举步犹难:意指对佛理、佛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行动起来就困难重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通过描述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佛力,表达了修行者对佛法的向往和对修行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注释: - 惠文伯居士请赞:这是一首诗,作者是惠文伯居士。 - 行脚不到庐山:意思是说,作者没有去过庐山。 - 住院只在江浙:意思是说,作者的住所在江浙一带。 - 偏要冷笑诸方:意思是说,作者喜欢嘲笑别人。 - 忘却自家百拙:意思是说,作者忘记了自己的笨拙。 - 讨便宜:意思是说,作者喜欢占便宜。 - 破邪说:意思是说,作者喜欢打破别人的理论。 - 一锥一扎:意思是说,作者喜欢用针尖扎人。 -
【解析】 题干要求“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阅读与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是“格式要求”。然后要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意、情感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等。最后按照要求作答。 此题注意以下四点:①翻译时做到信、达、顺,即信:准确,不遗漏;达:表达流畅;顺:符合语境,通顺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以及相关的注释和赏析: 诗句翻译及注释: 1. 文蔚侍者请赞(文蔚侍者)—— 文蔚是唐代诗人元稹的号,他曾经担任过侍者,这里指文蔚曾为一位侍者。 2. 心粗胆大,少实多虚。(心粗胆大,少实多虚:形容做事轻率,缺乏实际内容,却充满虚幻的想法。)—— 描述一个人在行事时,心态不慎重,做事没有踏实的基础,却常常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3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李攀龙的作品《题画》。 诗句释义: 1. 肋下三拳,拦腮一掌。 肋下三拳:指画家用笔力强劲有力,如同用拳头打在肋骨下方。 拦腮一掌:指画家用笔力强劲有力,如同用手掌拍打着脸庞。 2. 据令而行,谁知痛痒。 据令而行:根据命令行事,形容画家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创作。 谁知痛痒:指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不知道这种力度是否适合自己的作品。 3. 转身一拶验来端,杨岐种草铁心肝。
注释: 1. 不著佛求,不著法求。 译文:不求佛教和佛法。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否定态度,他认为佛教和佛法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 人天眼目,佛祖冤雠。 译文:世人的眼睛,是佛祖的仇敌。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人的看法,认为世人都是佛祖的敌人,他们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无法看清本质。 3. 香岩下指南作北,剑池上看楼打楼。 译文:香岩山下向南走,剑池边上楼上看楼下打。 赏析
惠文伯居士请赞 其六 无卓锥之地,有无价之宝。 元不用安排,拈来用恰好。 没人情,佛亦扫。 这般村僧,脱空到老。 译文: 惠文伯居士请我赞美这首诗。 没有一块小地,却有无价之宝。 原本不需要安排,随意使用恰到好处。 没有人的情面,佛也会清扫。 这样的村僧,白白度过了一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无地无物但拥有无价之宝的人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表达了对这样的人的不屑和嘲笑
解析 诗句释义 1. 师肇 - 指的是某位名叫“肇”的僧人。 - 师肇首座:指的是该僧人在佛教寺庙中担任首位座主,通常负责主持重要的宗教仪式或讲座。 2. 请赞 - 表示请求赞扬、称赞的意思。 3. 太愚痴 - 形容某人非常愚蠢或者缺乏智慧。 4. 一句子 - 指一句话或一段话,这里可能意味着简单的言语或表达。 - 佛不知:意指佛陀也无法理解或掌握这“一句子”。 5. 临济老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赠惠文伯居士》。全诗如下: 这个贼,无面目。 指东南,看西北。 不住云居,又憎荐福。 自知不解守丛林,永劫甘心入地狱。 注释: - 1. “这个贼”:指的是惠文伯居士,他自称是个盗贼。 - 2. “无面目”:表示他无法面对自己,没有羞愧之情。 - 3. “指东南,看西北”:形容惠文伯居士的行为和态度不定,没有明确的主见。 - 4. “不住云居,又憎荐福”
注释:这是一首描绘汉生佛祖的诗歌。 惠文伯居士请赞 其三 这汉生来无状,佛祖亦难近傍。 趯出金圈栗蓬,开口不在舌上。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作品,属于长庆体诗的一种风格。诗中通过描述汉生的形象,表达了对佛教的信仰和对佛祖的敬仰之情。诗句“这汉生来无状,佛祖亦难近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汉生和佛祖进行对比,突出了汉生的特点和佛祖的威严。“趯出金圈栗蓬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惠文伯执拗,不知道年老已成魔;后两句写惠文伯偏要时时进入自己的卧室,所招来的怪恨者多。最后一句“咄”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感叹,意思是:唉!你真是一个难对付的人啊! 【答案】 是人道渠执拗,不知年老成魔。 偏要时时入室,所招怪恨者多。 阿呵呵,屈指东西谁似它。 咄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生平活计一丝头,啸月迎风得自由: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一生的生活全靠一根线,但啸月迎风就感到十分快乐。自由自在。 - 管甚澄江兴逆浪,等闲平步过沧洲:这句话的意思是管你什么清澈的江水会掀起逆流,我照样可以平步走过。意思是说无论什么困难都能轻易地克服。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人生的豁达和乐观精神。诗人用一根线来形容自己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充满自由
【注释】: 千年田:指世代相传的土地。八百主:指代八辈地主。郎当屋舍:形容屋子年久失修破旧不堪。也风流:也即“不是风月”的意思,意指不是风流才子的地方。 【赏析】: 本诗通过描绘一座破败的屋舍来讽刺那些不劳而获、不思进取的人,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地主阶级腐朽堕落的生活面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句原文: 一不成,二不是,突出眼睛失却鼻。 少林刚自觅安心,瞎驴不受灵山记。 译文: 一个人无法完成一件事情,另一个人又做不到,这是由于他们的眼睛出了问题。少林寺的人在寻找内心的平静,但瞎了的驴子却无法接受关于灵山的教导。 注释: 1. “一不成,二不是,突出眼睛失却鼻”:这一句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一种无法达成目标的困境。"一不成,二不是"指的是两个极端的情况,都无法实现目标
【译文】 冶父方丈,了无遮障。 拳踢相应,当人不让。 妙转绵绵一脉通,谁知灭却临济宗。 【注释】 冶父:指临济宗的开山祖师——慧可禅师。 拳踢:指禅宗的棒喝。 妙转:禅宗的“顿悟”法门,即直指本心,不假言传。 当人不让:指禅宗中直截了当、毫不含糊地指出对方所犯的错误,让对方自己认识到错误。 灭却:灭绝。 临济宗:禅宗五大宗派之一。 【赏析】 这首诗是临济宗创始人慧可禅师的一首偈颂
【注释】 冶父门:地名,在今山东菏泽东北。 别无道理:没有道理。 家田米饭:自家种的粮食。 早眠晏起:晚睡早起。晏,晚;起,早。 洗面摸著鼻:洗脸时用手指抹到鼻子上。 啜茶滋却嘴:喝茶时用舌头舔嘴唇。 【赏析】 这首偈颂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位悠闲自得的生活场景。诗中通过描述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主人公的安逸与满足。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主人公与其他人在忙碌与劳碌中的辛劳相对比
注释: 冶父山门,是禅宗寺院的门户。斋粥,指僧侣吃的简单素餐。文章佛法一时无,意即在文章中找不到佛教教义的痕迹。地炉,指僧人烧火用的炉子。无烟火,意为没有烟也没有火光。禅人,是指禅宗的修行者。乐有馀,意味着快乐无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禅宗寺院的清幽与宁静,以及僧人的修行生活。诗人以“冶父山门”为引子,引出了寺庙的环境;接着,通过对比和尚的饭菜和佛经,表达了对佛学的理解;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