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复青天,打失髑髅前。
看看日又过,争教人少年。
【注释】
青天复青天:青天,天空。青天复青天,形容天色十分湛蓝,没有一丝云彩。又,用“复”字强调了这种景色的重复出现。打失髑髅前:髑髅,指人的头骨。髑髅是人的头骨,这里用来比喻年老的人(或老人)。打失,失去了。又,“打失”一词有失去、丧失之意,这里指人老了。
看看日又过:看,动词。看看,即看着的意思。日又过,即太阳又从东边升起来了。又,与第一句中的“又”同义。
争教人少年:争教,怎教得,怎能使。教,使唤。人少年,即青年人、年轻人。又,这里指青年人、年轻人不能不衰老。
【赏析】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是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至会昌六年(846)间所作,共一百二十三首。这是其中的第110首。
这首诗写诗人对人生易逝、年华难留的慨叹,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中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受。
首句“青天复青天”,通过“复”字的反复使用,强调了天空湛蓝、云层稀薄的情景,让人仿佛置身于无边的天空之下,感受到天地之大、时间之长。次句“打失髑髅前”,以“髑髅”代指年迈之人,形象地描绘了他们脸上的皱纹和白发,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无情。三句“看看日又过”,则通过“又”字的使用,强调了时间的短暂和无情,让人不禁感叹时光如流水般匆匆流逝。尾句“争教人少年”,则直接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易逝,让人不禁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深刻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即人们对于青春和活力的渴望以及对于老年和死亡的恐惧。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