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锡高腾上虎岩,虎岩老虎气耽耽。
袖藏济北爷儿手,不捋其须心不甘。
注释:虎锡,即虎岩。济北爷儿手,指晋王司马睿手下的大将桓温。捋其须,比喻不轻易放过人或物。
赏析:此诗写送别祥上人去赴道场的情景。首二句写虎岩高峻雄壮,气势磅礴,令人神往;次二句写祥上人武艺超群,令人钦佩;三、四句写祥上人临走时不放松对桓温的警惕,表现其谨慎的性格和高强的武艺。全诗以虎为景,借虎喻人,寄寓诗人对友人的祝愿。
虎锡高腾上虎岩,虎岩老虎气耽耽。
袖藏济北爷儿手,不捋其须心不甘。
注释:虎锡,即虎岩。济北爷儿手,指晋王司马睿手下的大将桓温。捋其须,比喻不轻易放过人或物。
赏析:此诗写送别祥上人去赴道场的情景。首二句写虎岩高峻雄壮,气势磅礴,令人神往;次二句写祥上人武艺超群,令人钦佩;三、四句写祥上人临走时不放松对桓温的警惕,表现其谨慎的性格和高强的武艺。全诗以虎为景,借虎喻人,寄寓诗人对友人的祝愿。
【注释】 达磨:梵语Dharma,意译“道法”、“佛法”。本诗是诗人对禅宗六祖惠能的赞颂。达磨祖师,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今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创立了南宗禅。 跨水行人语不符,绝江足踏一茎芦。 跨过江河的行人说的话不合时宜,脚踩着一根芦苇过长江。 此时独自栖栖去,今日人将入画图。 此刻他独自离去了,而人们今天却要把他作为画作来画。 【赏析】 《达磨祖师赞》
【注释】 顶:头顶。阿弥:即阿弥陀佛。不假:不需要。缨珞:古代的装饰品,这里指花冠和璎珞等。孤然:孤独的样子。次第:依次,一一对应。无:没有。次第观之:依次观察。抱膝:双膝紧抱。安闲:悠闲自在。大自在:非常自在。 【赏析】 《藕丝观音赞》,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的赞歌。全诗用顶戴、肩披、抱膝、大自在四个关键词来赞美观音菩萨。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头顶着阿弥陀佛,不需要花冠的层层叠叠)。顶戴
诗句释义 1. "一叶莲舟泛渺弥":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一艘小舟在水面上漂浮,如同一片莲花。这里的“渺弥”意味着水面的广阔和平静,与莲舟形成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景象。 2. "诵观音也戴阿弥":这句诗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敬仰。在这里,“诵”可能指的是诵读经文或咒语,而“观音”是佛教中慈悲救苦、普度众生的菩萨之一。同时,“阿弥陀”是观音菩萨的另一个称呼
【注释】 小师:小和尚。正恭:是作者的法号。松源:地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宗五山之一。掩室:即“掩关”,指隐居修行。师山行图:指描绘山水画,师,从师学习。请赞:求得赞赏。不肖孙:不好的后代子孙。三昧门:佛家语,指心地清净的境界。自:自己,指自己。入深村:进入深山村落。草离离:草木繁茂的样子。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杨岐:古地名,在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布袋的外表和内在,以及布袋的行为举止。 一、注释 1. 矬:指身体矮小。 2. 肥:指肥胖。 3. 痴:形容愚蠢。 4. 肩驼背负:形容布袋的身体形态。 5. 或徐或驰:形容布袋行动时的速度和节奏。 6. 回头处:布袋在某个地方回头。 7. 微笑时:布袋笑的时候。 8. 此意明明说向谁:布袋在表达某种意思时,明确指向了某个人。 二、赏析
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高厚同源,万殊一体。 这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象的诗,首句“高厚同源”描绘了山峦叠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次句“万殊一体”则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卓尔何来,湛然非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壮丽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保持永恒的?诗人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览蜀天云,挹龙渊水。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正观”和“真闻”的,通过对比春雪和秋云,以及画工作汝汝即我,居士识吾吾非君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和存在的理解。 让我们来解析这首诗: 1. 水中之月,镜里之形。 - “水中之月”象征着虚无的存在,无法触及,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其倒影。 - “镜里之形”则表示通过镜子看到的物体只是它的映像,并非真实的存在。 2. 一顶春雪,半肩秋云。 - “一顶春雪”意味着短暂的存在
自在观音赞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注释: 1. 日高花影重:太阳升高,花影更加浓重。 2. 风暖鸟声碎:春风和暖,鸟叫声也变得细碎而悠扬。 3. 在在圆通门:到处都在圆通门这个地方。 4. 门门观自在:处处都可以看到自在观的修行者。 5. 宝陀峰顶较些些:宝陀峰顶相对较小,但仍然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6. 片月分辉照沧海
这首诗通过描述文殊菩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第一句:“披草衣,执具书。”描绘的是文殊菩萨的形象,他身穿草衣,手中拿着佛经,象征着他的修行和智慧。 第二句:“面不洗,头不梳。”这句话是对文殊菩萨形象的进一步描绘,他的脸上没有清洁的痕迹,头上也没有梳理整齐的头发,这象征着他的超脱和自在。 第三句:“是文殊,非文殊。”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他认为这个文殊菩萨并非普通的文殊菩萨
【注释】 清空片云,古潭万象。 清空:指水墨画中的空白部分。 片云:指画中的云彩。 古潭:指水墨画中的形状各异的山石、树木等,如深潭、浅潭等。万象:指各种景物和景象。 飘然何来,湛然何往。 飘然:形容云彩轻盈飘逸的样子。 湛然:形容山水景色清澈明净的样子。 识则不识,知而无知。 认识它的人不会感到陌生或不相识,但只有真正了解它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 铁壁银山,挨开者谁。 铁壁
注释:百城烟水夜色寒冷,曾经在巾子峰头仔细观赏。转过身来已经是天亮了,眼前却只见黑漫漫一片。 赏析:此诗为送别之作。“百城”指临安(今属浙江),当时是南宋都城所在地;“巾子峰”指位于临安城的北高峰,也是著名的游览名胜。诗的首句写夜幕降临后的临安夜景。第二句写作者登上巾子峰,远观钱塘江潮的壮观场面。第三两句写诗人由山巅下望,只见晨曦微露,天已大亮,而江面上仍然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雾气或薄雾
石门 石门高耸,被云雾和苔藓封住,形势险峻。我曾在门前敲击,费尽了轮槌的力气。但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入内途径,所以忘了心行路绝时应该继续前行。 注释: 1. 石门:指诗人居住的地方。 2. 云锁苔封:形容石门被云雾和苔藓覆盖,显得幽深神秘。 3. 势崄巇:形势险要。 4. 叩:敲。 5. 心行路绝:心行,内心行动;路绝,没有出路。形容找不到合适的途径。 赏析: 这首诗以石门为题
注释: 1. 南方展转扣西来:南方辗转,抵达西方。 2. 口欲谈而擘不开:想说话却开不了口。 3. 乙马三寅领将去:骑着三只马的使者带领他离去。 4. 溪边婆子笑咍咍:溪边洗衣的姑娘笑着。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绘送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深深眷恋和不舍。首句“南方展转扣西来”,描绘了诗人辗转南来,最终抵达西方的场景。第二句“口欲谈而擘不开”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大地犹如一粒粟,而今此语付何人。 - 大地:这里指代的是整个宇宙或世界。 - 一粒粟:比喻为非常微小的东西。 - 付何人:交付给谁?意味着这番感慨无人能懂。 2. 时时撮向掌中看,吴蜀江山一样新。 - 撮向掌中看:形容诗人时常把“大地”这一概念放在掌心中反复思考。 - 吴蜀江山一样新:这里的“吴蜀”指的是长江中下游的吴地和蜀地,古代中国的两个重要地方。 诗句译文:
注释: 昼漫漫地夜漫漫,高下峰峦总一般。 身在洞然明白里,勿于明白里头看。 译文: 白天漫长而夜晚漫长,高山低谷都相似。 身处其中自然明白,不要在明白中寻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修行境界,即通过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达到心如明镜,不染尘埃的境界。诗人通过对雪山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境界的追求和理解。 首句“昼漫漫地夜漫漫”,以日复一日的时间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艰辛
彭检法号仍旧 者汉本来无面目,几年向外空驰逐。 蓦然忆著便归来,六六依前三十六。 【注释】: 彭检:即彭宾王,唐朝诗人。者汉:指彭宾王的诗作。“者”字是语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本来:原来。空驰逐:四处奔走。蓦然:突然。忆着:记得。便:就。归:归来。六六三十六:用数字来表示音韵。 赏析: 本诗为五言绝句。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首句点明题目,二、三两句写自己在外漂泊,四、五两句回忆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