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水行人语不符,绝江足踏一茎芦。
此时独自栖栖去,今日人将入画图。
【注释】
达磨:梵语Dharma,意译“道法”、“佛法”。本诗是诗人对禅宗六祖惠能的赞颂。达磨祖师,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今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创立了南宗禅。
跨水行人语不符,绝江足踏一茎芦。
跨过江河的行人说的话不合时宜,脚踩着一根芦苇过长江。
此时独自栖栖去,今日人将入画图。
此刻他独自离去了,而人们今天却要把他作为画作来画。
【赏析】
《达磨祖师赞》,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大师达磨和尚碑铭并序》。唐代大历年间(766~779),中书舍人刘禹锡与当时名僧神会、玄觉等人有交往,曾作《菩提达摩颂》赠给神会。此诗即写于此时。
首句“跨水行人语不符”,以形象的比喻突出达磨祖师在禅宗史上的重要地位。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大通法师碑阴题辞》:“自非释迦之圣,则未可与谈玄。”唐代柳宗元《龙城录》云:“僧璨住潭州,见达磨至石霜寺,遂留二载,尽传其法。……璨后居湘源寺,常谓人说‘吾住此寺,如鸟有巢’。因赋偈曰:‘我今游方礼,到处拟逢迎。忽遇达磨老,犹言似抱薪。’”这里用“跨水”指代“礼”,“语不符”指“逢迎”,突出达磨不随俗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受他人干扰的特点。
次句“绝江足踏一茎芦”,进一步强调达磨祖师的超凡脱俗。南朝梁沈约《高士传》记载:传说晋末陶渊明在山泽间行走,见到一位白衣人,自称姓司马,字安期。陶渊明问为何人?答曰:“子非君邪,君何得便去?”陶渊明说:“我固已躬耕于南阳矣。”白衣人曰:“何不食桑葚?”陶渊明说:“吾不能然也!”白衣人曰:“何不饮河?”陶渊明说:“无口可得饮水也!”白衣人曰:“何不寝丘墟?”陶渊明说:“无木可以卧也!”白衣人说:“何不食葛?”陶渊明说:“不能也!”白衣人曰:“何不食螺?”陶渊明说:“无肉可以食也!”白衣人最后笑着说:“欲共汝俱修道,形骸内长甘芳甘;事成不可言,终当用汝道。”说罢飘然而去。后来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到此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幽径独行遍,鸡犬相闻。此中有真趣,欲辨已忘言。”
第三句“此时独自栖栖去”,描绘了达磨祖师离群索居、独往独来的清高品格,突出了他超然世外的隐逸精神。《楞伽师资记》卷上:“达磨大师示寂后三年,有僧名志聪者到灵鹫山,见一塔,塔侧有碑文,乃达磨大师之迹。塔侧又立一塔,塔侧又有一碑。其碑文曰:‘达磨大师,示寂之后三年,有志聪者到灵鹫山,见一塔,塔侧有碑文,乃达磨大师之迹。塔侧又立一塔,塔侧又有一碑。其碑文曰:“尔时达磨大师,示寂之后三年,有志聪者到灵鹫山,见一塔,塔侧有碑文,乃达磨大师之迹。尔时达磨大师示寂之后三年,有志聪者到灵鹫山,见一塔,塔侧有碑文,乃达磨大师之迹。尔时达磨大师示寂之后三年,有志聪者到灵鹫山,见一塔,塔侧有碑文,乃达磨大师之迹。”志聪者乃达磨大师门徒之一,其事迹见于《续高僧传·达摩篇》。志聪者既到灵鹫山,又见灵鹫山有两塔,于是感叹道:达磨大师示寂后三年,我来到灵鹫山,见到两座塔。一座塔旁边有碑文,上面写着“达磨大师”,一座塔旁边也有碑文,上面写着“达磨大师”。这座塔就是达磨大师的坟墓。”志聪者离开灵鹫山,继续前行。当他走到半路时,突然想起达磨大师的教导,于是又返回。当他回到灵鹫山时,已经晚了。他看到达磨大师的坟墓旁还有一块空地,于是决定在那里搭起帐篷。他在那里住了三天三夜,然后才离开灵鹫山。志聪者离开灵鹫山后,到达少林寺,向寺主惠远和尚请教达磨大师的事迹。惠远和尚说:你虽然见到了灵鹫山两座塔,但是却没有见到达磨大师的坟墓。志聪者又问:那两块墓碑上的“达磨”二字是谁写的呢?惠远和尚说:那是达磨大师的弟子们写的。
第四句“今日人将入画图”,表达了诗人对于达磨祖师的崇敬之情和对其人格的高度评价。达磨祖师不仅在禅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还被后人尊为佛教菩萨的象征。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十载:“吴郡钱唐人章福梦神人语曰:‘汝昔为沙弥,于庐山精舍中读经诵佛,当得正真之道。’福从之。后年八十岁。天竺沙门智药来吴兴,福出迎之。智药曰:‘吾当与汝说心要。’福问:‘谁耶?’智药曰:‘吾乃释迦牟尼佛也。’福曰:‘吾昔受业沙弥也。’智药曰:‘吾昔亦受业沙弥也,但吾得真道耳。’福曰:‘吾年八十有余,不知真道何如?’智药曰:‘吾今欲度汝为菩萨。”后来章福果然成为佛教菩萨的象征,被人们誉为“章菩萨”。
此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达磨祖师的崇高形象。全诗四句皆用七言律句,结构紧凑,节奏明快。第一句以“跨水”形容“行迹”,第二句以“绝江”形容“足迹”,第三句以“栖栖”形容“去处”,第四句以“入画图”形容“归宿”,使整首诗显得十分生动有趣。同时,此诗还体现了刘禹锡诗歌的艺术风格,即注重语言的精炼和形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