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于法等者,于食亦等。
法食双运,平等普薰。
注释:
- 偈颂一百五十首,其六十五:这是一首偈颂诗的序言,总共有150首,这里只是其中的第65首。
- 于食等者:在饮食中,一切都是平等的。
- 于法亦等者:在佛法中,一切都是平等的。
- 法食双运:法律和食物都是平等的,同时进行。
- 平等普薰:平等地传播。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一个观点:无论在哪里,无论是做什么,都应该保持平等的心态,不偏不倚,公平公正。这是一种非常高尚的人生态度,也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之一。
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于法等者,于食亦等。
法食双运,平等普薰。
注释:
【注释】 达磨:梵语Dharma,意译“道法”、“佛法”。本诗是诗人对禅宗六祖惠能的赞颂。达磨祖师,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今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创立了南宗禅。 跨水行人语不符,绝江足踏一茎芦。 跨过江河的行人说的话不合时宜,脚踩着一根芦苇过长江。 此时独自栖栖去,今日人将入画图。 此刻他独自离去了,而人们今天却要把他作为画作来画。 【赏析】 《达磨祖师赞》
【注释】 顶:头顶。阿弥:即阿弥陀佛。不假:不需要。缨珞:古代的装饰品,这里指花冠和璎珞等。孤然:孤独的样子。次第:依次,一一对应。无:没有。次第观之:依次观察。抱膝:双膝紧抱。安闲:悠闲自在。大自在:非常自在。 【赏析】 《藕丝观音赞》,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的赞歌。全诗用顶戴、肩披、抱膝、大自在四个关键词来赞美观音菩萨。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头顶着阿弥陀佛,不需要花冠的层层叠叠)。顶戴
诗句释义 1. "一叶莲舟泛渺弥":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一艘小舟在水面上漂浮,如同一片莲花。这里的“渺弥”意味着水面的广阔和平静,与莲舟形成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景象。 2. "诵观音也戴阿弥":这句诗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敬仰。在这里,“诵”可能指的是诵读经文或咒语,而“观音”是佛教中慈悲救苦、普度众生的菩萨之一。同时,“阿弥陀”是观音菩萨的另一个称呼
【注释】 小师:小和尚。正恭:是作者的法号。松源:地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宗五山之一。掩室:即“掩关”,指隐居修行。师山行图:指描绘山水画,师,从师学习。请赞:求得赞赏。不肖孙:不好的后代子孙。三昧门:佛家语,指心地清净的境界。自:自己,指自己。入深村:进入深山村落。草离离:草木繁茂的样子。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杨岐:古地名,在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布袋的外表和内在,以及布袋的行为举止。 一、注释 1. 矬:指身体矮小。 2. 肥:指肥胖。 3. 痴:形容愚蠢。 4. 肩驼背负:形容布袋的身体形态。 5. 或徐或驰:形容布袋行动时的速度和节奏。 6. 回头处:布袋在某个地方回头。 7. 微笑时:布袋笑的时候。 8. 此意明明说向谁:布袋在表达某种意思时,明确指向了某个人。 二、赏析
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高厚同源,万殊一体。 这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象的诗,首句“高厚同源”描绘了山峦叠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次句“万殊一体”则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卓尔何来,湛然非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壮丽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保持永恒的?诗人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览蜀天云,挹龙渊水。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正观”和“真闻”的,通过对比春雪和秋云,以及画工作汝汝即我,居士识吾吾非君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和存在的理解。 让我们来解析这首诗: 1. 水中之月,镜里之形。 - “水中之月”象征着虚无的存在,无法触及,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其倒影。 - “镜里之形”则表示通过镜子看到的物体只是它的映像,并非真实的存在。 2. 一顶春雪,半肩秋云。 - “一顶春雪”意味着短暂的存在
自在观音赞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注释: 1. 日高花影重:太阳升高,花影更加浓重。 2. 风暖鸟声碎:春风和暖,鸟叫声也变得细碎而悠扬。 3. 在在圆通门:到处都在圆通门这个地方。 4. 门门观自在:处处都可以看到自在观的修行者。 5. 宝陀峰顶较些些:宝陀峰顶相对较小,但仍然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6. 片月分辉照沧海
这首诗通过描述文殊菩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第一句:“披草衣,执具书。”描绘的是文殊菩萨的形象,他身穿草衣,手中拿着佛经,象征着他的修行和智慧。 第二句:“面不洗,头不梳。”这句话是对文殊菩萨形象的进一步描绘,他的脸上没有清洁的痕迹,头上也没有梳理整齐的头发,这象征着他的超脱和自在。 第三句:“是文殊,非文殊。”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他认为这个文殊菩萨并非普通的文殊菩萨
【注释】 清空片云,古潭万象。 清空:指水墨画中的空白部分。 片云:指画中的云彩。 古潭:指水墨画中的形状各异的山石、树木等,如深潭、浅潭等。万象:指各种景物和景象。 飘然何来,湛然何往。 飘然:形容云彩轻盈飘逸的样子。 湛然:形容山水景色清澈明净的样子。 识则不识,知而无知。 认识它的人不会感到陌生或不相识,但只有真正了解它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 铁壁银山,挨开者谁。 铁壁
【注释】 颂古:指古代的咏史之作。 二十二:指唐代诗人李白的诗篇《古风》共有二十首,所以称“颂古”为“二十一首”。 其二十一:这是第二十二首。 沧海龙起:大海波澜壮阔,有如蛟龙在翻腾。比喻国家强盛。 虎出林端:老虎威猛,从山林中走出来,形容气势雄壮。 下也急着:走下来时,脚步急促,好像急着要干某事。 眼着:眼睛盯着、注视着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古之作
《颂古二十一首 其二十》是宋代诗人释心月的作品,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下面是这首诗及其注释和赏析: 1. 诗意解读: - “是身土木无知汉”:描述了一个人如同无知的土石一般,无法理解生命的真谛。 - “忍痛声中一皱眉”:表达了痛苦中的无奈和内心的挣扎。 - “好是南山射石虎”:用南山射石虎的故事来比喻面对困难时的英勇无畏。 - “纵饶没羽亦徒为”
【注释】 颂古:指宋末元初诗人周密的《绝妙好词》,其序云:“余戏为词,每篇自起一韵,后有继声者,辄前篇易韵以合之,谓之 绝妙好词。今诸公又继作,遂复叠出,非特一时之调也。”二十一首:指周密所撰的《绝妙好词》中咏叹二十一人的作品。浑仑:指南宋诗人陆游。拈起:抓住。好风规:比喻善于把握机遇。石火:比喻极短暂的时间。已:就。较:较量、比较。金峰窠窟:即金谷(金谷园),晋代富豪石崇在洛阳金墉城西造别墅
出山相赞 其一 道无修证,入山何为。 法无去来,出山何之。 黄金屋宅草离离,天上人间说向谁。 注释: 出山相赞 其一 道无修证,入山何为。 法无去来,出山何之。 黄金屋宅草离离,天上人间说向谁。 赏析: 这首诗是《出山相赞》的首篇。诗人以“道无修证,入山何为”开篇,表达了自己对修行的看法。他认为,修行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应该顺其自然,不拘泥于形式。接着,诗人又用“法无去来
【注释】 出山:指隐居。相赞:互相赞扬。毒心:险恶用心。毒行:狠毒的行为。但见:只见。春风:喻指仁厚宽和的气度。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出山”与“入山”的不同态度。作者认为,人应安于隐居生活,不必去追求名利,否则就会陷入险境。同时,他也认为,人们应该以和为贵,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否则即使暂时得势,也不会长久地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任。因此,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用善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然后结合注释进行理解,最后再进行赏析。注意不要答非所问。 “觉天无云”的意思是:天空中没有云彩。 “性海”指本性,佛家用语,即佛性。这里指观音菩萨。 “玉轮蘸影”意思是:月亮在水面上倒映出皎洁的光辉。 “金浪翻空”意思是:金光闪闪的波浪翻腾在空中。 “观世音”指观音菩萨。 “我亦游其中”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