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为大医王,留经治众病。
众生虽读经,展转不相应。
病是贪嗔痴,扫除爱净尽。
贪嗔痴不除,无缘了真性。
诗句释义
1 “佛为大医王”:这里的“大医王”指的是佛陀,佛教中佛陀被称为“如来”,是最高的导师。
- “留经治众病”:“留经”可能指的是经典或教义,而“治众病”意味着这些经典的存在是为了治疗众生的疾病,也就是引导众生走向解脱。
- “众生虽读经”:尽管众生(所有生灵)在阅读这些经典,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或接受其中的智慧。
- “展转不相应”:这描述了众生的心理状态,他们虽然知道或声称知道经文的内容,但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行动或改变。
- “病是贪嗔痴”:这三者分别是贪婪、愤怒和愚痴,它们是导致人们痛苦的主要原因。
- “扫除爱净尽”:这里的意思是要消除这三种负面情绪,让内心回归到清净和平和的状态。
- “贪嗔痴不除,无缘了真性”:如果这三种负面情感不得到清除,就没有办法达到真正的自由或解脱,因为它们构成了束缚我们本性的障碍。
译文
佛陀是最伟大的医治者,他留下了经教来治疗众多疾病。
尽管众生们在阅读这些经教,他们却没有真正地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疾病的根源在于贪婪、愤怒和愚蠢,只有通过清除这三种负面情绪,才能达到内心的清净与和平。
如果这三种负面情绪不被清除,那么他们就不会有真正的自由或解脱。
赏析
这首诗强调了佛教的核心教义——修行和自我觉醒的重要性。它表达了一种观点,即外在的知识(例如阅读经典),如果不伴随着内在的转变(即去除负面情绪),那么这些知识是无法带来实际益处的。这种思想挑战了传统观念中的知识和行为的因果关系,鼓励我们深入探索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实现真正的自我提升和精神成长。
诗中的比喻也极具象征意义。将佛陀描绘为医治众生疾病的医生,将经教比作治愈的良药,都是用来强调佛法的治愈力量和对个体心灵的深远影响。同时,通过对“贪嗔痴”的直接提及,诗人提醒我们,要实现心灵的净化和超越,必须首先克服这些基本的人类心理障碍。
这首诗不仅是对佛教教义的一种哲学反思,也是对现代人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的一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