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佛手,十八十九。
云散月明,痴人夜走。
【注释】
①颂古:唐时,宫廷中盛行写诗歌颂古人。这里指咏物诗。
②我手佛手:以我手比喻“佛手”,即佛手柑。佛手形如人手,故称。
③痴人夜走:形容对月欣赏的痴迷程度。
【赏析】
此诗为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年-860年)诗人李商隐所做。当时诗人在长安任太学助教,与郑亚、路孝本等人交好。这首诗是应郑亚之邀,在郑家宴饮时所作。
首二句点明题意,说“我”手有佛手柑,十八九枚;云散月明,迷离恍惚的夜色里,“痴人”踏着明月漫步。“佛”字和“月”字都是双关语,既是咏物,也是咏人。
全诗用佛手柑作喻体,把“我”比作“佛手”。佛手形似人手,故称。“十八十九”,是佛手柑数量之多。佛手柑是一种珍贵果品,多用它来表示富贵、尊贵之意。“我手佛手”,就是以“我”之手比喻佛手,以佛手之珍贵比喻“我”的贵介。佛手形状像人的手掌,而佛手柑又称为佛手瓜。因此,佛手柑也用来借喻人的手。“我手”就是我的双手。这两句是说:“我”拥有很多佛手柑。
“云散月明”,是写月色之美。唐代诗人常以月夜为背景吟咏风月,如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漠漠水田飞白鹭,莺莺夏木啭黄鹂。”李白《关山月》云:“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杜甫《月夜》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云散月明”即指这种情景。这两句是说:月色明朗,云彩散尽。
末三句写“痴人”赏月的情景。“痴人夜走”,即“痴人”在明月下徜徉徘徊,欣赏不已。“我手佛手”,“佛手”是珍贵的水果,“我手”即指“我”的双手。“十六”、“十七”是虚数,用以形容“我”拥有的佛手柑之多。“云散月明,痴人夜走”,即是说:月色明媚,“痴人”在皎洁的月光下漫步徘徊。这两句是说:月色明朗,“痴人”(诗人自己)在皎洁的月光下徘徊徜徉。
此诗采用比喻的手法写景。前两句运用佛手柑的典故,把“我”的贵介比喻为“我手”的佛手,把佛手柑的多产比喻为“我”手的“十八十九”。后两句写“痴人”在明月下徘徊,用明月比喻月光明亮,用痴人比喻诗人自己,以痴人徘徊不定来反衬诗人的悠闲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