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毁僧骂佛,知佗有官无官。
善现屡遭呵责,瞿昙也被热谩。
只有文殊不肯,吃气出来理问。
遮汉自知无理,当时口似磉盘。
维摩居士赞
到处毁僧骂佛,知道有官无官。
善现屡次被呵责,瞿昙也被谩骂。
只有文殊不肯,吃气出来理论。
遮汉自知无理,当时口似磉盘。
译文: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在毁谤僧人和辱骂佛祖,人们知道他们中有官员和平民。善现多次受到责备,瞿昙也被辱骂。只有文殊菩萨不肯忍受,而是生气地提出了理论。遮汉也自知自己无理,当时他的口就像石制的磨盘一样坚硬。
注释:
- 维摩居士:指的是维摩诘(Vimalakirti),是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中的人物,被认为是佛陀的弟子之一。
- 知佗有官无官:指知道有人是有官职的,也有没有官职的人。
- 善现:又称善见,是古代印度著名的大乘佛教修行者,他曾多次遭受责骂和侮辱。
- 瞿昙:梵语“Kalana”的音译,意为“瞿昙”,是古代印度的一个地名,也是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
- 文殊:梵语“Vasubandhu”的音译,意为“妙吉祥”,是佛教中的智慧象征,常以狮子、智慧等形象出现。
- 遮汉:可能是一个人物的名字,也可能是对某个特定人物的描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维摩居士、善现、瞿昙等人的形象刻画,以及对他们的行为和言语的评论,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纷争、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境界。其中,对善现、瞿昙等人的描绘,揭示了他们的无奈与挣扎;而文殊菩萨的愤怒与抗议,则展现了他对世俗偏见和不公的不满。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内涵,传达了对佛教真谛的追求和对人生困境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