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撒手,藉草眠云,四方八面,移南作北。
佛祖不历处,古今不到处,如何行履。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栗。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九十一悬崖撒手,藉草眠云,四方八面,移南作北。

【注释】悬崖:山崖,指险峻的山崖。撒手:放手。藉草眠云:以草为垫席,躺在云彩之中。四方八面:四面八方。移南作北:把南方当作北方。

佛祖不历处,古今不到处,如何行履。

【注释】佛祖: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历处:经过的地方。古今:古来和当今。行履:行走。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栗。

【注释】三九二十七:农历九月初三日为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觱栗:即“鼻齇”,即鼻塞声,这里借指呼吸声。篱头:篱笆旁。

赏析:

这首诗写重阳节时在高处望远,看到四周景色如画,不禁感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诗中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宇宙以及自然规律的感慨。

诗中提到“悬崖撒手,藉草眠云”,这里的“悬崖”和“藉草眠云”都是用来比喻人生的艰难与无奈。面对生活的困境,我们往往需要做出艰难的决定,就像从悬崖上撒手一样,但即便如此,我们仍需要找到一片草席,躺下休息。这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诗中的“四方八面,移南作北。”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复杂性。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方向,只能根据当前的环境和情况做出选择,这就是所谓的“移南作北”。这种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使得人生充满了变数和挑战。

诗中的“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栗。”这句话则是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登高赏菊,但诗人却感到孤独和无助,因为周围的环境并没有给他带来愉悦的心情。他只能听到篱笆旁的风吹过,发出类似鼻塞的声音。这种声音既真实又凄凉,让人不禁想起自己的孤独和迷茫。

这首诗通过对重阳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宇宙以及自然规律的感悟。它让我们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复杂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